标签:
读书笔记手机博客文化 |
分类: 阅读 |
最近读女作家多些。不过,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能透露点我自己也参详不透的信息。
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这本大部分是约稿,都是针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解析和评论。有些篇章写得还不错,分析“革命时代”的几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信息量,大约是作者专长所在。
在趣味方面,这本不如<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好看,可见时评篇篇写得好挺难,尤其是相同话题写出新意,很消耗储备和耐心。
还有个体会,或者说也是我自己心里一直持有的看法,再次得到印证:观点的形成,有赖对信息量的占有。知道的多,结论自然不容易失之偏颇。话说,刘瑜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用她的话讲就是"观念的水位"在上升,了解常识的普通人越来越多了。
因她特别提到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高华,专门订了本<革命时代>。还没读。
朱天心<古都>。
她的书有门槛,不是通常路子,是在主人公激烈的思考和对周遭环境有意味的极度铺陈细节中推进故事。用这种姿态写小说的,还真读得不多。
很喜欢那篇<出航>,关于对死亡的畅想。
死后是要去向哪里呢?随候鸟北归?进入黑暗洞穴?乖乖任由大天使加百列引领?
作为从来都有自己想法的"老魂灵",就算死掉,也是不合作的。不管大师讲什么,儿孙做什么,只问自己。然后,显然,通行的对死后的规划被"老魂灵"嫌恶外加抛弃。
作者给她的人物安排了一途:将祖先的那一部分交回天上的某特定区域的星座,将图腾灵归还大自然的灵界,而属于自己的自我灵,就融汇在童年经过的潮湿岩壁上,仿佛从来就在那里。
这是个充满岛屿印记的选择呢,其意味一如书名,<古都>。
最喜欢这么几句:"是的,你这也才醒悟,原来所有繁复的仪式是为了再再确认死者的死,而后更复杂郑重的仪式,是为了防止死者的复活,例如压上重重的墓碑。"
看到这里,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态度,最能代表朱天心呐!
刘梓洁的<父后七日>,还是台湾作家,主篇写家乡如何办老人的丧事。
通篇<父后七日>写的最好。所有的仪式,都是给活着的人一点时间,好和逝去的亲人告别。
没想到这仪式如此繁复,看来为了在死亡和失亲面前自我治疗,人类发明了层层叠叠的办法。只是,这办法在大陆很多地域已被当做迷信与陋习剥离:反正你痛苦就痛苦去吧,精神创伤不算伤,我还可以借机大赚你的钱,让你对这个世界更绝望,魂灵更扭曲。
想问,你用什么治疗自己?好吧,你说得对,看书是一途。每当深夜醒来,四周黑漆漆,就起床从卧室转去客厅,夹着枕边的那本。
写字也可以治愈,还能帮助记忆和梳理凌乱感。都是没什么门槛的简易方法。
我通常在早上下单买书,大约是没吃早饭引发血压低,显得很焦虑,就买几本看起来没啥压力的书,比如这本<我有一个同事>。
关于两性。自打有了"科学松鼠会",性情话题也没啥神秘了。总体上,关于爱情、性,都能从生物学层面、化学层面给个解释。这本是报纸专栏集锦,边界感很有限,黄爱东西的文字也一般。
以前觉得她还可以的,现在看,大约还不如木老师灵动。我是进步了吧,对文字的要求比从前高。有时,看着书架上的烂书,羞愧难当:这这这,都是谁买的?!
烂书伴我度过孤独时刻。所以,唉,也就别说了。
徐皓峰<刀背藏身>。写得可真好!!!
<师父>这篇,把我震住了!个个人物热乎乎啊,连师父的那个只有陪睡功能和吃螃蟹的小太太,都,啊,体温在握的感觉。好想拉拉她的手。
读到<国士>,好看得不忍立刻读完!
这本里写的都是些旧时代的武痴子,是那种"作范儿"武痴子,有好日子也不过,非要和人比个高下。会混的已和军阀、商贾勾连,靠名声吃饭,因为再高的武功也打不赢一哄而上乱插刀子的流氓,也强不过枪子儿。这是武林末世的英雄穷途,是夕照晚钟。但武痴子不认这个命。他们不独痴,也有情,也有本分,也会后悔流泪。
两篇后记是作者对写作的理解:"叙事艺术,不管是小说电影,首先满足的是求生欲望----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这话的意思,不是说为了活怎样都可以,没品相的那不是人,不在讨论范围。
能理解他<一代宗师>的剧本为何那样写,那根本不是写给只求直讲和能看懂的人看的。
听没说的话,写不能写的。
廖一梅,两本。<柔软>和<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看第一本就行。
仨剧本里,<恋爱的犀牛>、<琥珀>和<柔软>,还是<柔软>写的最好。不论是变性的"年轻人",还是对万事都悲观的女医生,还是每周变身俩小时的碧浪达,也都算和这个世界和解了吧。
"犀牛"有力量:无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马路"的,我们早就学会退而求其次。所以,他已成为一种纯粹。
<琥珀>里的高辕,是一种人,到死都是作死范儿。拥有爱情,就怀疑它的程度,失去爱情,就怀疑活着的价值。当还年轻力壮,巴不得每天都去死一死,当要死了的时候,偏偏说,我还没活够。
另外,廖和孟京辉这对儿可真是这世界上的合理安排啊。看过剧本再看戏,会觉得导演也牛啊,绝没糟蹋剧本,给了文字更绵密的活力和复杂演绎。
<恋爱的犀牛>里那红红,演的太绝了呀!所以人和人要建立亲密关系,首先智力方面得匹配。如孟,一定觉得廖才华横溢光华烁烁对这世界的拷问足够有力,而不是觉得我老婆疯了尽胡思乱想。
汪曾祺<五味>。
他是沈从文学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在昆明生活了七年。
写昆明写的可真好。读完这本再看昆明城,趣味了很多。因读他回忆在莲花池畔小馆子吃饭,特意骑车去莲花池玩了回。
他写昆明美食可没写米线,那东西代表不了昆明。到云南就找米线店就进建新园的,不好意思,您一叶障目了。
忍不住又要叨避叨出身。汪祖籍徽州,生在高邮,父亲开药房。是真正好人家的孩子,在趣味中长大。
这样的人类,懂得细微与平凡的美好。
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这本大部分是约稿,都是针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解析和评论。有些篇章写得还不错,分析“革命时代”的几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信息量,大约是作者专长所在。
在趣味方面,这本不如<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好看,可见时评篇篇写得好挺难,尤其是相同话题写出新意,很消耗储备和耐心。
还有个体会,或者说也是我自己心里一直持有的看法,再次得到印证:观点的形成,有赖对信息量的占有。知道的多,结论自然不容易失之偏颇。话说,刘瑜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用她的话讲就是"观念的水位"在上升,了解常识的普通人越来越多了。
因她特别提到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高华,专门订了本<革命时代>。还没读。
朱天心<古都>。
她的书有门槛,不是通常路子,是在主人公激烈的思考和对周遭环境有意味的极度铺陈细节中推进故事。用这种姿态写小说的,还真读得不多。
很喜欢那篇<出航>,关于对死亡的畅想。
死后是要去向哪里呢?随候鸟北归?进入黑暗洞穴?乖乖任由大天使加百列引领?
作为从来都有自己想法的"老魂灵",就算死掉,也是不合作的。不管大师讲什么,儿孙做什么,只问自己。然后,显然,通行的对死后的规划被"老魂灵"嫌恶外加抛弃。
作者给她的人物安排了一途:将祖先的那一部分交回天上的某特定区域的星座,将图腾灵归还大自然的灵界,而属于自己的自我灵,就融汇在童年经过的潮湿岩壁上,仿佛从来就在那里。
这是个充满岛屿印记的选择呢,其意味一如书名,<古都>。
最喜欢这么几句:"是的,你这也才醒悟,原来所有繁复的仪式是为了再再确认死者的死,而后更复杂郑重的仪式,是为了防止死者的复活,例如压上重重的墓碑。"
看到这里,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态度,最能代表朱天心呐!
刘梓洁的<父后七日>,还是台湾作家,主篇写家乡如何办老人的丧事。
通篇<父后七日>写的最好。所有的仪式,都是给活着的人一点时间,好和逝去的亲人告别。
没想到这仪式如此繁复,看来为了在死亡和失亲面前自我治疗,人类发明了层层叠叠的办法。只是,这办法在大陆很多地域已被当做迷信与陋习剥离:反正你痛苦就痛苦去吧,精神创伤不算伤,我还可以借机大赚你的钱,让你对这个世界更绝望,魂灵更扭曲。
想问,你用什么治疗自己?好吧,你说得对,看书是一途。每当深夜醒来,四周黑漆漆,就起床从卧室转去客厅,夹着枕边的那本。
写字也可以治愈,还能帮助记忆和梳理凌乱感。都是没什么门槛的简易方法。
我通常在早上下单买书,大约是没吃早饭引发血压低,显得很焦虑,就买几本看起来没啥压力的书,比如这本<我有一个同事>。
关于两性。自打有了"科学松鼠会",性情话题也没啥神秘了。总体上,关于爱情、性,都能从生物学层面、化学层面给个解释。这本是报纸专栏集锦,边界感很有限,黄爱东西的文字也一般。
以前觉得她还可以的,现在看,大约还不如木老师灵动。我是进步了吧,对文字的要求比从前高。有时,看着书架上的烂书,羞愧难当:这这这,都是谁买的?!
烂书伴我度过孤独时刻。所以,唉,也就别说了。
徐皓峰<刀背藏身>。写得可真好!!!
<师父>这篇,把我震住了!个个人物热乎乎啊,连师父的那个只有陪睡功能和吃螃蟹的小太太,都,啊,体温在握的感觉。好想拉拉她的手。
读到<国士>,好看得不忍立刻读完!
这本里写的都是些旧时代的武痴子,是那种"作范儿"武痴子,有好日子也不过,非要和人比个高下。会混的已和军阀、商贾勾连,靠名声吃饭,因为再高的武功也打不赢一哄而上乱插刀子的流氓,也强不过枪子儿。这是武林末世的英雄穷途,是夕照晚钟。但武痴子不认这个命。他们不独痴,也有情,也有本分,也会后悔流泪。
两篇后记是作者对写作的理解:"叙事艺术,不管是小说电影,首先满足的是求生欲望----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这话的意思,不是说为了活怎样都可以,没品相的那不是人,不在讨论范围。
能理解他<一代宗师>的剧本为何那样写,那根本不是写给只求直讲和能看懂的人看的。
听没说的话,写不能写的。
廖一梅,两本。<柔软>和<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看第一本就行。
仨剧本里,<恋爱的犀牛>、<琥珀>和<柔软>,还是<柔软>写的最好。不论是变性的"年轻人",还是对万事都悲观的女医生,还是每周变身俩小时的碧浪达,也都算和这个世界和解了吧。
"犀牛"有力量:无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马路"的,我们早就学会退而求其次。所以,他已成为一种纯粹。
<琥珀>里的高辕,是一种人,到死都是作死范儿。拥有爱情,就怀疑它的程度,失去爱情,就怀疑活着的价值。当还年轻力壮,巴不得每天都去死一死,当要死了的时候,偏偏说,我还没活够。
另外,廖和孟京辉这对儿可真是这世界上的合理安排啊。看过剧本再看戏,会觉得导演也牛啊,绝没糟蹋剧本,给了文字更绵密的活力和复杂演绎。
<恋爱的犀牛>里那红红,演的太绝了呀!所以人和人要建立亲密关系,首先智力方面得匹配。如孟,一定觉得廖才华横溢光华烁烁对这世界的拷问足够有力,而不是觉得我老婆疯了尽胡思乱想。
汪曾祺<五味>。
他是沈从文学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在昆明生活了七年。
写昆明写的可真好。读完这本再看昆明城,趣味了很多。因读他回忆在莲花池畔小馆子吃饭,特意骑车去莲花池玩了回。
他写昆明美食可没写米线,那东西代表不了昆明。到云南就找米线店就进建新园的,不好意思,您一叶障目了。
忍不住又要叨避叨出身。汪祖籍徽州,生在高邮,父亲开药房。是真正好人家的孩子,在趣味中长大。
这样的人类,懂得细微与平凡的美好。
前一篇:生活品质也是旅游城市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