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会不会太能干一点?
能干有错吗?当然没有。只是,也会让稍显逊色的家人失去成长机会。
妹妹的女儿对姥姥的依赖程度宛如对待亲生母亲。也就是说,妹妹虽然生了格格,到目前还仅处于生物学层面的母亲位置,包括妹夫这个新晋爸爸在内,还未能发挥对女儿应有的影响。每天,和格格一起吃三餐饭的,是姥姥,伴格格入睡的,是姥姥,格格生病不眠不休照顾的,是姥姥,就连格格哪天该上幼儿园,都由姥姥决定。
凡是涉及格格的问题,都跟姥姥讨论就对了。我问妈妈,格格明天能上幼儿园吗?妈妈答,还是我带着吧,生病还没好。这事,都不用问妹妹。所以,格格现今对于三辈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颇混乱,凡事最听姥姥劝,若轮到妹妹和妹夫伴她吃饭、入睡,必要哭闹一场。
听说,很多家庭都有如此状况:年轻父母都要上班赚钱,否则无法负担生活支出,养育第三代的责任便转到上一辈的肩膀上,老年人也因心疼子女而乐于分担。
只是,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能想到的还要深远:我和妹妹的性格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大半来自童年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之所以到今日还能够和妈妈坦率交换看法,可见从前的沟通不算差。如此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不该由隔代血亲主导,这样,新鲜血脉的人生广度才会不断拓宽,而不是单一和重复。
试想,姥姥毕竟只能伴小格格走人生的一小段,外孙女的大半岁月将和父母以及未来的伴侣共渡。如果在她短暂的童年时期,父母没能完成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没有经历由不适、茫然、痛苦、幸福和其它多种情感共同组成的千般滋味,彼此没有经由此路建立最为紧密的联系,待到N年后,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以及种种挫败纷至沓来,谁还能为她提供安全感与希望?
妈妈就是妈妈,爸爸就是爸爸,姥姥就是姥姥,姥爷就是姥爷。这道理并不无厘头。
我对妈妈说,这世上没有天生完美的父母,你一定要相信妹妹和妹夫,他们生下小孩子,是上天多给一个成长机会:如果小朋友一天天长大,父母却站在原地,赶不及与孩子共同成长,这将是多大的遗憾。
因为要对妈妈讲这些话,作为并没有与其共同生活的我,一夜睡不好,怕讲得不好,妈妈误会。还有就是,也怕自己越了界限,没能站好"大姨"的位置。
大姨妈嘛,都有点事儿事儿的,所以,请你们一定原谅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