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小事之——正月初五,三文笔村,以葛根的名义相聚

标签:
大理文笔村三塔寺葛根会野葛民国对唱山歌初五旅游 |
分类: 行走 |
据说,农历年初五的“葛根会”,是大理坝子春日狂欢的召集令。自此日起,各种节庆、聚会纷至沓来。
赶去三文笔村时已过晌午。
三文笔村靠近三塔寺的狭长街区,人潮涌动。只不过,游客甚少,白族人居多。这是个属于大理本土居民的聚会,接头暗号是,葛根。
葛根,是一种叫做野葛的藤本植物的块根,小些的样子象山药,大块的简直是巨型番薯。削掉被泥土捂黑的外皮,即露出雪白内芯,如果你使刀切它,便可知道其坚实和紧密。取一薄片咬,嗯,口感有些渣,略带些爽涩的甜味,有浓烈的山野气。因其淀粉含量高,盛产葛根的南方多用它炖汤,也拿来做粉条样的葛粉。如果我告诉你此植物属于豆科,相信谁也无法将其和红豆绿豆黄豆联系在一起。可是,它们居然是亲戚。
本地人说,大理村庄周遭的山上曾到处长满野葛。按传统,整个坝子的男男女女在正月初五日相聚,以品尝葛根的名义,逛街子,喝小酒,对唱山歌,好耍整日。
此集会历来固定在赫赫有名的崇圣三塔寺内:一来,尊重祖先的白族民众要朝拜三塔,二来,此地正是上好野生葛藤的生长地。现今,三塔寺被围上高墙,于是,大理近年来的葛根会便缩挤在三文笔村靠近三塔高墙的狭长街巷。因场地所限,规模大不如前。
为什么葛根会定在每年的农历初五?我胡乱猜测,是不是因为盛大节日里家家户户顿顿酒肉,吃得太过油腻,急需某种食品清热解毒?再就是亲戚们年也拜过了,祝福也送到了,离春耕还有些时日,大好春光里,做些什么呢?你瞧,墨绿苍山沉静娇美,阳光明艳温暖,简直是勾着人的魂魂儿要到野外走动走动,相会相会。此时,野葛正大量出产,葛根恰恰能促进新陈代谢和肝脏的解毒功能,所谓清肝明目之良药,非葛根莫属。
一切的狂欢,皆有个名义。这个,以葛根为名。
“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蚁,留连胜境,倘佯登眺,襟抱豁然,有卖春酒、烧猪肉、生螺黄、生螺蛳、凉米线,供人瞰吹醉饱与薄片葛根者,故俗称葛根会云。”这是民国《大理县志稿》的一段记载——“春酒、烧猪肉、生螺黄,生螺蛳,凉米线”,这些食物名称,相信每个大理人都不陌生,坝子上向来物产丰富。不过,近百年前的大理人似乎更爱食生,螺黄螺蛳也要生食,概因洱海水未曾污染,水质纯净吧。
在三文笔村,大截大截的葛根被切开,被阳光映得洁白如雪。5块钱1斤,任君取用。如需立刻品尝,摊主手法娴熟用快刀将其割成薄片,递于你面前。卖豌豆粉的有几摊,春酒和烧猪肉,未曾得见。春酒大约是家酿白酒;至于烧猪肉,正是白族人最喜爱的“生皮”:新杀肥猪,用火将整只猪的猪皮烤熟,肉仍生,立刻削切成片、成条,用辣椒蘸水佐食。
至于民国时期之“留连胜境,倘佯登眺”以至“襟抱豁然”的场面,今日已绝然无迹。大院中的三塔,是不能无条件“徜徉登眺”的,它是大理州著名的收费旅游景点。即便是大理本地人,不交钱,也无法自由出入,相传自唐代起始的“葛根会”概不例外。据说,主要是考虑到大量民众涌入会带来后续的打扫卫生问题:“要花十几万的卫生费呢。”
来自云南网的资讯称,“2011年大理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545.0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38.41亿元。”
与古塔一墙之隔的三文笔村,是个由庙工后代聚合而成的自然村。村头雪白的照壁下围拢了近百对唱情歌的白族民众,弹着三弦,唱着小调,为首几个随歌声起舞。不时有人起声应和,加入进来。
弹三弦的老者,表情凝重。三弦柄头挂着精心缝制的香包,柄头上刻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字体:“大理风光美”。
拉小提琴的文艺老青年,唱一首失乡的悲歌,背景是村庄的白墙。
照壁上书:“三塔增辉”。
风光宏伟的崇圣寺内,三塔被蓝天白云映衬得愈发高大。游客们坐着电瓶车在广大的地盘上奔驰,听导游讲述妙香佛国曾有的辉煌。
高墙外,白族民众挤挤擦擦,在狭窄的街巷中延续着几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习惯。
下午时分,苍山玉局峰头,忽然起了朵望夫云。
起风啦。
这就是葛根,可生食,也可炖汤。不知道可不可以做成类似“仙草蜜”样的甜点;)它能明目保肝,去油腻。
那根巨大的,有一人高吧。真不知道这么粗壮的块根,野葛本身得长成什么样子。
豌豆粉,大理小吃。豌豆煮汁冷却成冻,吃时切割成条,加入各色调料。
三文笔村,在古城西北3里处。村名来自古老的三塔。以石砌墙的老房子在村里已不多见。
人们在村头照壁下相聚,对唱情歌。照壁上书:“三塔增辉”。
老妪们并不加入,只安静看着。图左侧有三弦木柄伸出,上面是主人刻字:“大理风光美”。
白族情歌对唱。虽然听不懂,想来也是表达赞美和爱慕吧。
拉小提琴的文艺老青年,在唱一首失乡的悲歌。
下午一点多,苍山上忽然起了朵望夫云。只几分钟,即变胖,消散。
于是,狂风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