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理古城人民路美食一个吃饭想些什么旅游 |
分类: 行走 |
大理,一个人吃饭会想些什么
萃萃
饿了适合思考,
饱了适合吐糟。
不饿不饱:“哎,你说我待会儿吃点啥好?”
——萃萃自言自语
早饭
苍山西,洱海东。
顺着纵贯山海的青石板路在老房子间踢踢踏踏走,去时觑一眼远处露出半角的洱海,回时朝着或云雾或青黛的苍山深深呼吸。
起的早么,十有八九是奔着古城人民路中段吃蒸饺的。那家店,店名虽然叫“扬州灌汤包子”,卖的却是绿豆稀饭和蒸饺,且店主是四川口音——混搭风混搭风,别以为你进的是洋范儿披萨店,就不能吃到本土烧饵块。
稀饭1.5元,素饺4.5元。偶尔有酸腌菜配稀饭,盛在塑料袋里,塑料袋放进大碗。女店主一早买的。前两天没腌菜了,主人说,没买到。现在连装腌菜的大碗都不见了,估计是成本划不着。
除了面孔良善的店家大姐和长期共存的俩小妹,经常出现的“镇店之宝”还有小孩子“两枚”,每天趴在最靠里的桌上写作业。客人多,桌子不够用,妈妈会赶他们去别处。妈妈认为,孩子们用不着点灯熬油地拼成绩,大不了长大了学做蒸饺,继承家族传统手艺。
说到手艺,新出锅的绿豆稀饭香浓滚烫啊。主人家说,每天五点钟起床开煮,至少耗费120分钟,稀饭才会甜糯。偶尔有客人对其大加赞赏,还追问秘诀。
秘诀就是,早起。
有时,我也起太早啦。最爱吃的胡萝卜小瓜馅儿素饺还没包,只好同也点了这道的老饕各据一桌,捏着筷子互相看,看是你的先上,还是我的先上。
先端给我,那不忙,掏出相机对着一团热气拍照:本国流行发微博,如此幸福,岂能不晒?然后慢慢咬开几乎透明的面皮,让红配绿的内馅儿呈现出来,略吮下汁水,蘸醋蘸醋……那个还在等的,多半要冲着空气咽口水,翻白眼。
十个,一个一个咬。与稀饭和谐共进。
素食,貌似对身体蛮好。
吃的很饱。
中饭。
就算不专程吃饭,每隔几天,也想去人民路转转。
上午八、九点,古城居民会出现在小菜市,买菜的买早点的,卖肉的卖水果的,一同营造大小适中的热闹。
接近菜市入口处,有家小店卖盐水煮花生,天天煮天天卖,水洗花生颗颗饱满。若碰上当家的是阿叔或小哥,必花6元来上1斤,拎回住处配茶。当家女主喜欢根据对方人品出价,逢上节假日,必高调上浮1块钱。所以,留心观察再决定,是一溜烟走过,还是上前抓几把。
也会遇到穿传统蓝布衣的阿妈,堆出些软软的无花果或去除细刺的仙人掌果,数量不多。忍不住上前捡几个,顺便和阿妈聊天:不仅因为喜欢这些他处并不常见的小果子,还觉得自产自销的本土农民需要鼓励。
带着花生和果子,去“芒果树下”喝现磨的豆浆。此家,不仅豆浆机高级,店主也年轻貌美(女主):是对来自福建的小伉俪,听说会弹古琴,且有意研究佛学。我倒还没机会听他们合奏,却喝了他家不少豆浆:黑豆的、黄豆的,豆子炒过,冷磨,用热水冲或用温水冲,很是酥香,通常一杯管饱。
大理古城,适合长途旅行后的休整,不论是阳光还是空气,都有种难得的平静,更有各样美食,能消融独自旅行的疲惫感。我因贪恋此等气氛,逗留太久,偶尔也会于心里升浮起“太闲了”的罪恶感,于是骑车去村边稻田晃晃,再奋力骑回,重新投身安抚气氛:是去“振华”老店吃辣炒螺丝呢,还是点“苍洱春”家的炝拌螺丝?
若是装深沉过了头,很多小时不曾说话,索性去人民路下段叫“独一处”的东北风味小馆坐坐,顺便哇啦哇啦讲话。有些客人喜欢东北乱炖、小鸡炖蘑菇这类招牌菜,我通常让店家做份“素什锦”,加个蛋汤,配米饭,或者,点现包现煮的饺子。吃过白菜的,也试过韭菜鱼肉的,还都好味。
别看这家以小著称的店里只摆了3张条桌,生意却相当不错,赶上周日主人家休息,有人都不知道去哪儿找饭辙。有次遇到个骑闪闪亮摩托车的嬉皮帅哥,一头辫子,模样硬朗,穿着整洁。帅哥对店家说,有炒饭吗?我只有6块钱啦。店主答,6块也能吃!不久,满满一大盘炒饭端上,很多蔬菜,还有蛋。顿时觉得,他们都很酷。
也不是每次都等上菜的功夫都有帅哥可看,一个人玩,随身带本书是必要的。想隐藏自己,翻书翻书,若准备猛力参与古城生活,就开口和周围的人搭讪、聊天。“独一处”的大叔和阿姨是非常open的性格:大叔每天坐在门口包饺子,看人来人往,积累了很多信息;阿姨认识很多女客,还乐于分享人生收获。
有时,边吃饭边听他们和众食客彼此询问,觉得很有金句感。
大叔说:“一般刚来的都挺装的,穿得也立整儿的。我刚来也这样,穿着我那些好衣服。过半年,你再看,他(她)就不是他(她)啦,他(她)就是真的他(她)啦。”阿姨嘛,语带娇俏地跟人抱怨老公对自己多严厉:“要是客人剩下菜了,那他就要说了,为什么剩下啦?是不是不好吃啊,然后拿着筷子蘸一点儿:‘嗯,咸啦!’”
在具有分享气氛的店里吃饭,童鞋们还是乖乖的为好。古城有乡村社会特点,人和人很快熟络,彼此互通有无。有啥稀奇事儿,估计还没等走出人民路呢,可能就人人尽知了。
旅行,是围观与被围观的过程。自觉是围观者,围观充满陌生感的人或物时,正被大把本土居民用力围观……写下这些的瞬间,我想知道,自己会以何样面貌出现在别人的记忆里?
晚饭
听说,爱惜身材的女人类,是不吃晚饭的。
很不幸,本人超爱吃晚饭,有时还一晚吃好几遍。相信与我有相同喜好的不在少数:据写《食桌情景》的日本作家池波正太郎描述,其母酷爱美食,一想到万一死掉就不能吃美味佳肴,就难过得要多吃几口,甚至有志于多积攒些脂肪来挤压心脏。多希望,能和这样勇猛的女性深谈一番……
玉洱路和博爱路上很有几家滋味超正的白族馆子,算得上物美价廉。古城人带我前去大快朵颐,结论是,很不错,唯一的问题是大盘子大碗大桌的聚餐风格,适合多人前往。一个人,怎样也无法端坐在“气势恢宏”的超大圆桌前,不知如何点单还在其次,倍感孤苦伶仃啊有木有!
所以,还是会不由自主向迷你小店里“逃窜”。
“飘香酒馆”,人民路下段的招牌馆子之一,有8张条桌,每张最多坐4人,门外两张尤其紧俏。话说,金灿灿的夕阳里,空气清新的小街边,吃着喝着聊着是有多恣意,关键还能顺便扫描过往美女和型男!
店主是北方男,个子不高,眼睛不大,基本上只在厨房里出没。有人说他脾气不太好,有人说他姓田,有人说他客串过电视剧,更多人说,该大厨,做菜非常认真。
我去“考察”。第一次点“素什锦”、“蔬菜汤”,“素什锦”里有花菜、小油菜和一点香菇;西红柿蛋汤,除了西红柿、鸡蛋,主人还加进切碎的青菜,用个方漆盒装上来。就冲汤里那几筷头青菜和方漆盒,又去了次。再去时,点“过油肉炒豆腐”,可巧,隔壁桌点同样菜。我推断,田厨师会两份一锅出,以节约成本和时间。谁想,人家表现得相当有尊严,在厨房里忙活一阵,上齐隔壁桌全部菜品,让我小候了片刻,才又搞掂我那一份。
绝不是一锅出,一个菜就是一个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店名里有“酒馆”二字,每回去,周围桌都在点酒喝。满满登登几桌人,噼噼啪啪地开啤酒,小空间里立马温度上升,结伴而来的旅行者们说话声音也大起来。和我同点“过油肉炒豆腐”的男生、女生应该是初初相识,听口音,男生是个实诚北方人,女孩是不怕辣的川妹子。男孩傻呵呵地问,听说你们那儿夏天吃火锅,男的必须要打赤膊,脖子上挂条毛巾,边吃边擦汗。川妹子立刻笑的花枝乱颤,表示毛巾范儿纯属传说。
当话题进展到男生邀女生同游苍山之际,我也该结账了。无意间瞥见正在酝酿中的爱情,算是在趣味小馆吃饭的额外福利。我只负责出现在孩子们彼此试探的序曲阶段,留下其他食客,把故事听完。
当店家的乐趣怕也正在此处,总能听到、看到世间的种种奇遇。
再见这家店主,是个早晨。刚下过雨,人民路的石板路湿漉漉。行人稀少的街边,仿古酒旗迎风猎猎。只见,店主难得不在厨房,站在自家门前,细细观赏围住露天桌椅的绿色植物。
有人脚不沾地,匆匆而过。碧蓝的洱海,正等着我。
物产丰富的大理坝子。
清晨的古城人民路小菜市。
有人早起在菜市场写生。
白族风味,酸木瓜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