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纠结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读《禅宗与道家》(关于大乘小乘)

标签: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读书笔记大乘佛学中国知识分子佛教文化 |
分类: 阅读 |
非常好的佛学知识普及书。
原本看《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产生的纠结感,已经消失了,因为我的疑问在这本里得到解答。
我曾经以为的,那种,缺少宗教应有高度的修行:厌弃现世,所做努力只为解脱到西方净土,原来属于小乘佛部分。
关于小乘和大乘,书中第二篇既有明晰、晓畅之介绍,也有作者明确的区分和理解:“由于以上的简介,大概可以约略窥见小乘佛学的情形,他先由学理思想,对于理论上的了解,从实践绝对道德的戒行作起,达到求证禅定而得解脱,其最终的目的,认为可以脱离这个世界生死的轮圈,永远得到住在绝对寂静清虚的道果之中。”
接下来的文字是和上面连在一起的,这里请允许我另起一行,以作慎重其事——
“事实上,这个清虚寂静的道果,是否就是宇宙生命的究竟?是否真能可以解脱生死的轮回?从大乘佛学的观点上看来,都是很大的问题,同时,禅那的境界,释迦也曾说过,这是一种共法,所谓共法并不是佛法所独特专有的,凡普通世俗的人,与其他宗教,异派学术的人,只要深明学理,努力修正,都可以做到类似的定境,并非究竟了义的法门。他们只知厌离世间,自求适意,解决生命之流的分段作用,自己便认为已经了脱生死,住在寂灭清静的境界上,只是落在偏空之果,等于逃避世间的自私隐士,是一种个人自由的实行者,后来中国的禅宗,称之为‘担板汉’或‘自了汉’。所谓担板,是说他用一个肩头背了一块木板走路,只能看到一边而已。”
对哦,中国人传统文化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都是走向一个辽远广阔的境地,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小乘。
那么,大乘佛学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所以大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而非盲目的信仰。”
“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学术,开拓小乘厌离世间的思想,化为积极入世的精神,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进人间的火坑地狱去救世救人,而且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而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要赞叹笃信佛道真理的善男信女,同时也赞叹凡是具备这种同一真理、同一原则的异宗外道……大乘行持修为的原则,是以救世救众生的大愿为其中心守则,以即出世而入世,心自解脱的大智慧成就为究竟。”
不知道上面这些文字,初看起来是不是困难,但大乘的追求,其实是说得很明白了。
当然,修证大乘,要经过小乘。不过那只是技术上的经过,也就是所谓“方便法门”,目的还是要到达大乘境界。
关于“怎样才叫做大乘菩萨”,这样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南怀瑾也给出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我的举例是:当一个人,在大海茫茫,遭遇台风巨浪而垂死须臾时,你只有一个救生工具,还是诚诚敬敬的送给旁人,当你在患难中,饥饿到九死一生,你有一碗饭,而先送给同饥的旁人,如果有这种心肠,无论你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一律是菩萨的行径。”
这才是我曾听说的,关于对佛教、佛学或者佛家也好的真正知识分子层面的理解:佛教是追求智慧的,是宽容、勇敢和入世的。
以出世的心,做济世的事。
以上是读书笔记,分享给与我同样心有怀疑的人。
读这些书,也是为了明了我为什么是我,真正的中国人该如何。
关于禅宗部分,等二次细读过后,再试着写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