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庐山景区将万余常住居民迁下山是典型的与民争食
(2010-04-27 22:29:28)
标签:
常住居民搬迁庐山景区上市与民争食旅游开发杂谈 |
分类: 尝试 |
(我还是适合写旅游题材啊。写得腰酸背痛腰酸背痛。)
庐山景区将万余常住居民迁下山是典型的与民争食
调兵山
来自大河网的消息说,庐山官方近期宣布,从明年开始,庐山上1.2万常住居民将被逐步迁离他们生活了一百多年的名山小城,为游客和酒店让出空间。庐山人大搬迁是当地资本经营计划的一部分:庐山管理局已引进中国国旅集团,组建庐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试图尽快上市。
笔者有位好友是江西九江人,数日前打电话来诚邀本人五一节去庐山玩儿。本来还没有彼地一游的意愿,看罢此新闻,笔者心里竟生出万分焦虑:到明年,世代居住山中的庐山人怕是再也无法体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美好意境,不得不没入九江城茫茫人海之中,为讨生活而四处奔波;往来游客更是无法感受在庐山传袭了百多年的山人相依的情怀。
去年,笔者曾逐个寻访隐藏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深处的村庄:甲子、黑水、雪花、青松……那是笔者曾经历的最美好旅程之一:在村民家中小住的日子让人切实体会了大山子民和山水世代相依的情感。尽管玉龙雪山已进入景区旅游时代,但村民们依旧可以继续在原有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说,是大山和与之休戚与共的子民共同构成了那片土地独具魅力的自然与人文生态。
相比之下,庐山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1996年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美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以人文景观为内涵——在笔者看来,庐山一向引以为傲的人文景观也应该包括明末清初以来世居山中的牯岭镇人。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牯岭”来源于英文“cooling”,意为“凉爽”,是一个叫李德立英国人起的名字。从明末清初以来,来自各地的民众在牯岭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管是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到庐山兴起洋人别墅避暑热,还是1980年由电影《庐山恋》引起的国人旅游热,庐山居民从最开始从事洗染、理发、茶叶、建筑行业,到后来开餐馆、超市,当司机,都是靠自己的打拼和努力赢得在庐山中居住的权力。
如今,真正的庐山人要为另一些人腾出生活空间,理由有很多:环境污染、景区负担过重、保护世界遗产……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区开发”。
根据相关新闻,迁出居民后的庐山将很快上市,未来上市公司名下将经营7、8栋别墅、2个宾馆、茶叶公司、景区观光车等。其他被空出的别墅分属不同机构管理,若上市公司想经营其他别墅或者景区其他资产,都必须花钱购买!
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庐山真的会有美好的未来吗?将住在山上别墅里的居民迁走,就等于搬开了旅游开发和股市运营的绊脚石,庐山将完全彻底地成为强势资本用来圈钱的工具。被更大经济利益牺牲了的庐山居民,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按照庐山官方的说法,即将被搬迁的庐山居民将有机会在山下买新房子,相关部门也会给他们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可问题是——原本在山上可以开出租车、经营餐馆、开特产小卖部、做游客生意的庐山居民为什么要舍弃原有资源,跑到山下等着相关部门发活干呢?既然庐山要发展,为什么不能让山上居民一同获益呢?
不管是怎样的旅游开发,作为常住居民的庐山人都应该首先受益。主导庐山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部门,最该做的是胸怀百姓利益,而不是以手中权力与百姓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