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龙雪山潜伏之——芝月杨云(下)

(2010-02-03 23:55:17)
标签:

火塘

黑猪

文海

马店

杨云

汝南

旅游

分类: 行走

(补上网友问答环节,此章即可完结)

 

马帮的夜,是火塘边酒与歌的夜

 

汝南果村隶属于白沙乡文海行政村,离丽江三十几公里,没有班车。有时,杨云开上蓝色面包车,在通往雪山背后的山路上“跳跃”两个小时,回家看爸妈。

坑坑洼洼的山路像一条细线画在山腰上,这是杨云17岁时与同村人一锄一镐挖出的,也是文海历史第一条可以跑车的乡村路。尽管面包车被时宽时窄,高低起伏的黄土路限制了速度,但杨云还是充满自豪感,他对路段上的每一个拐弯、每一处大坑,都很熟稔。

对于居住在雪山背后的汝南果村村民来说,靠两只脚连接此地点和彼地点的日子仿佛是一种宿命:盖房子背瓦,走路;娶媳妇送姑娘,走路;出外访亲探友,走路。杨云第一次随父亲去丽江就是走路,那年他只有10岁,还是个小孩——好容易得了个出门玩的机会,小杨云除了高兴,也没想过走路、骑马之外,这世上还有其它办法能把人送达目的地:“以前都是走路,去哪儿都走路。我大伯住在成都,第一次带我大妈回村,把大妈走得直哭。”

不过,过去的汝南果村地处马帮进藏的必经之路,村民们有点小特权:不用下山,坐在家里便能换到粮食和杂货。随着公路修进遥远的藏区,马帮没落了,成百匹马经过村庄的日子不再有,丽江城似乎变得更加遥远。汝南果人决定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

2002年,文海村下属的四个自然村决定合力修路,每家每户出两个劳动力。杨云和妈妈参加了修路队:“原来只有走马的小路,我们就拿锄头挖宽。我是组里面年龄最小的,早出晚归,天没亮就干活,晚上不回家,随便搭个棚子睡。”

挖路的村民被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抽签方式决定路段,杨云所在的小组手气一直不好,总是抽到难挖的一段,一来二去,只有十七岁的少年有点吃不消:“每次我们组都挖石头特多的,我很恼火,说,明天我去抽签,结果抽得更差。”在杨云眼中,同吃同住的挖路日子更像是一场百人参加的大游戏,每天抽签、干活,晚上一起做饭,睡帐篷。他记得,路快挖到白沙乡时山上下雪了,很冷很冷。等工程结束,单薄的少年变成了饭量超大的壮劳力:“有时很难挖,石头很多。有时顺利点,能挖一百多米。我饭量特别大,吃的可多了。”

三个月后,村民们拥有了一条纯手工制造的大路,杨云高兴地把一个亲戚家新买的汽车开上山:“我把车开到家时,底盘都刮烂了。”“路是挺难看的,但是夜里开下山时,会看到丽江坝子的一片灯火。”看样子,在破烂的毛路上开夜车对杨云是小菜一碟。不过,上山时并不能看到灯火,因为丽江坝子在背后。

越往文海方向雾气越大,看样子山里要下雪了。

文海村村名,来自于玉龙雪山山脊上一个季节性湖泊。在纳西语里,文海被称作“嘎搞哦恒恨”,意思是“如绿松石般澄绿的湖”,这个古老的冰蚀湖泊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片草原和草原中心的小湖泊,每到七、八月雨水最多的时节,整片草原才成为“嘎搞哦恒恨”。

经过文海村委会时,杨云将车速慢下来,想看看老爸的车在不在。没有看到熟悉的白吉普,杨云又加大油门,往汝南果方向赶。

杨云的父亲叫杨正文,是文海村支书,平时不怎么在家,家里的事情多由母亲负责。车子停下的一瞬,院子的铁门打开了:穿着翠色彝族传统服装的妈妈正站在门口。杨云的妈妈叫沈爱干,是来自大理云龙县的彝族,嫁进汝南果村后生下两个儿子:杨云和杨杰。从样貌上看,大儿子杨云长得更像沈爱干,尤其是黑漆漆的眼睛,几乎是妈妈的翻版。

汝南果村彝族来自四川大凉山,村民祖籍大部分是盐源或盐边县。据村民说,最早迁徙至此的老祖是在一百多年。在只有百多口人的小村里,有杨、刘、卢、于等十几个姓氏,由此可以推断,村庄是渐次迁徙形成的,并不是家族式繁衍。

由于海拔高,又靠近冰川,汝南果村能种的农作物并不多:苦荞、洋芋、油菜是村民们通常的选择,再就是养些牛羊。杨云家有八亩多地,除了种地还养了五头黄牛和二十来只羊子。像杨云这样的年轻人多要靠打工赚钱。

年末,家家在杀年猪,弟弟杨杰也回来帮忙,只一上午就跑了两家亲戚,忙得不行。杨云将从丽江带上来的烤鸭、水果和蛋清饼拎进厨房,随弟弟去二舅家。

二舅要杀的是一头体型硕大的黑猪,从圈里将它牵出的一刻,它似乎预感了自己的命运,嚎啕着死命挣扎,被几个年轻人硬扯进院子,举上桌板。一刀之下,血从脖子处猛喷出来。受伤的黑猪挣扎得愈加厉害,几乎要从案子上一跃而起,被众人死死压住。一分钟后,满院子都是呼噜声,那种喉咙里喘不过气的呼噜声,一声连着一声。四个蹄子一缩一缩。

看样子,它是不行了。压着黑猪的几个男人,越发轻松起来,倒上一杯白酒,传着喝。身手利落的舅母急忙向灶里加柴,烧出满满一大锅开水准备褪猪毛。舅母已经怀孕九个月了,因为身材瘦小,并不显怀。

黑猪变作白猪,被分割成若干块。男人们坐在火塘边烤肉、喝酒,女人们在院子里收拾杂碎。

汝南果村的火塘,既是家人吃饭的地方,又是村民们的社交场合。不论谁家来了客人,总要让到火塘边,烤火、聊天。从前藏区方向下来的马帮,经中甸,到虎跳峡,从龙蟠乡的新尚村方向上山,到达汝南果,村头有片草场,赶马人把马腿拴好,上到村里找吃的,村民们也是这般把他们让到火塘边,好酒好菜地招待。

据杨云堂哥杨红伟讲,二十多年前,西藏的马帮到丽江拿茶,几百匹马过来,拴在村下有草坪的地方。那时,堂哥年纪小,有马帮过村,总是睡不好觉:“怕马跑掉,马蹄子拴起来,晚上马铃铛一直响,叮玲冈啷。然后他们就上来,到村子里找饭吃。那时候太不会小气了,一角钱不要,有什么东西就给他们什么东西,人是最好的了。”

到丽江办齐了粑粑茶,马帮们又回到汝南果,杨红伟和其他孩子再次激动一番:“马帮的在丽江买点水果糖,牛奶糖没有。我记得我们几个弟兄分了两个。我们几个又咬碎,分起。然后又等,等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分糖给我们。”“那些藏族从西藏、香格里拉那边带来糌粑面,他们只带一个铁口碗,把酥油一化,又烧茶,一搅就吃了。我们看着很稀奇。”

在汝南果过上一夜,几十个赶马人吆上马匹,驮好茶、盐,走新尚、过继红桥、桥头镇,从虎跳峡进入藏区。

茶马古道兴旺时,汝南果村人也当马帮,有时是受雇于人,有时是自己做点生意。杨云的五叔、六叔都曾赶马,据他们讲,以前赶马的日子比较好玩,自由自在。

“吃的不讲究,喝酥油茶,吃土豆。那边去香格里拉驮些大麦、小麦、青稞、酥油饼,这边去丽江换些茶叶、盐巴。茶是粑粑茶,一片一片的。“第一天到虎跳峡,第二天到香格里拉的红星乡,第三天到香格里拉。”

“路上会遇到土匪,所以走马帮要七八十匹、一百多匹,人多,安全点。两三匹的不行。”

“路难走。下雨下大雪。这里下雪,中甸会更冷,要等雪掉才能走。”

“我们烧炭,用马帮驮到束河、白沙去换小麦和玉米。差不多是一斤换一斤。有时拿去四方街去卖,从村里到丽江下午三四点。”

“马店,现在还有,人可住,马可住,一次两块钱。第一个马店在束河古镇那里,花马街那里也有,以前叫古路湾。”

“马帮很辛苦,早早起床打包东西,天一亮就出发。”

“以前老是有赶马的朋友,现在没有了。以前也不用下去买粮食,马帮来了就和他们换。”

晚上,得知在“印象丽江”当演员的杨云回村了,伯伯、叔叔、舅舅、兄弟们都聚在杨家火塘边,开了啤酒。杨云的妈妈和奶奶坐在一边,既不喝酒,也不插言,只听男人们高谈阔论。酒至酣畅处,有人开口,唱起古老的彝歌。

姑娘,是不是把路走错了,怎么在这里见到你?

姑娘,难得来到我们村子,没想到会遇到你。

嘎玉啦,嘎玉啦,是不是雪山神,将你带来此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