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龙雪山潜伏之——青松村故事(3)村民盼望你提问!

(2010-01-17 18:49:43)
标签:

苗族

活板

房架

杨成功

青松村

旅游

分类: 行走

玉龙雪山潜伏之——青松村故事(3)村民盼望你提问!

 

杨成功家卖了五只羊子

媳妇去帮忙舂墙

 

永胜人马天荣和杨贵荣决定到玉龙雪山深处的苗村买羊。

2010年刚开年,俩人进山。从牦牛坪下面的一个路口下车,走了四十几里山路,快中午时找到青松1村杨成功家。他们说,放养在玉龙雪山深处的黑山羊,肉肥皮韧,在城里很受欢迎,最远能卖到贵州遵义。

杨成功开了几瓶啤酒,给远道而来的老板解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预感到自己的命运,被关在地楼(苗族房子的一种,建在半坡上)下层的羊群一阵骚动,居然和同在楼下的老马打起来。杨成功赶紧下到地楼底,把马拴好。这匹马是十多年前在云杉坪驮游客赚钱的“功劳马”,虽说现在不做游客生意了,但全家人一直舍不得卖掉它,偶尔老马还出山驮驮东西。

2007年从青松2村下来的一条毛路开始向1村挺进。2008年底,1村的村民终于能从这条毛路坐着唯一一台拖拉机出山了,谁料第二年夏天一场大雨,路垮了,现在只能贴着悬崖,小心翼翼爬山出去。对于住在黑白水河畔高坡上的1村人来说,养马比养拖拉机有用得多。

1958年出生的杨成功是青松1村的老住户,老祖大约在一百年前迁来峡谷居住。村庄现在有31户136人,大部分是苗族,也有纳西族,近几年嫁进村的还有傈僳族和汉族。整个村庄有117.2亩山地,由于缺水,种下的小麦、豌豆、玉米产量并不太好,只能养些牲口,人吃的粮食从丽江买来。早些年青松村4个自然村在牦牛坪、云杉坪为游客拉马,旅游整顿后,玉龙雪山景区每年给村民发放“旅游反哺农业费”每人2000元,属于“反哺费”等级中最低的一级。

杨成功的媳妇熊秀珍,娘家在河对岸的纳西族村庄,虽然父亲是苗族,但孩子们从小说纳西话。嫁到苗村后,老杨也和媳妇讲纳西话。玉龙雪山深处,民族众多,很多人都掌握好几种语言:纳西语、苗语、彝语、藏语。善于沟通的村民们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老杨小6岁的熊秀珍,在青松1村生活了二十多年,苗语也讲得不错,只是汉话不大会说。毕竟,村里的汉人不多,全村只有3位汉族女性。老杨夫妇膝下一双儿女,大儿子杨圣元原来在甘海子游客服务中心工作,因为家里农活没人做,不久前辞职回家务农;小女儿杨圣娟在雪山高尔夫球场上班。

一大早,老杨的媳妇出门了。表哥家新竖了房子,熊秀珍去帮忙舂墙。尽管现在很多村庄都流行用水泥、砖头砌墙,但青松村的苗族人还是习惯住冬暖夏凉的土墙房: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交通不便,水泥、砖头运不进来。与熊秀珍一同来帮忙的十几个人都是亲戚,男人们负责挖土、运土、舂土,女人们负责装土,搬石头。

苗族人盖房舂墙的泥土通常经过筛选,最好使用带有黏性的白沙土。村民们在村边山梁上取土,取回来用水泡透。泡土是个技术活儿,水太多泥太软,舂活板一抽,墙体根本立不住;水太少泥太硬,墙体会散掉。每到房架竖好,开始舂四周泥墙,都由帮手中有经验的专人来泡制泥土。泥泡好,女人们用竹编撮箕把土撮起,倒到尖底篮里,再由专门背土的小伙子背到房前。按照苗族的规矩,墙体一定要舂在木柱外边,一旦发生地震,土墙只会往外倒,不会砸到屋内的人。至于用榫卯连接起来的房架,最能消解地震带来的晃动和拉伸。1996年丽江发生大地震时,青松村的传统木楼几乎都是墙倒而屋不倒。

白沙土一泡好,熊秀珍的两个侄子立刻用三片木制舂活板(两片纵向平行,一片前挡)组合成长方格:长240厘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长长的木板上留有孔洞,用来穿过一根横向的木棍,以便在舂土时保持土方的稳定,木板前端用拇指粗细的金属棍和前板销在一起。固定好舂活板,负责搬石撮土的熊秀珍和同村另一位嬢嬢立刻开工,把篮球大小的石头和泡好的泥土不断运来,让负责背土的小侄子把它们倒进方格中。等到石头摆好,泥土铺就,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两端粗中间细的木舂棒,一下一下把土舂结实。再放石头,再倒土,再舂,如此反复。大约过了五十分钟,夯实的泥土和木板边已然平齐,男人们拔出木棍,拿开活板,一方红墙出现了。等到水分蒸发,墙体会变得很坚硬。

相比青松2村,1村的壮劳力不多,通常需要月余时间才能舂完两层木楼的高墙。杨成功和熊秀珍夫妇俩现在住的房子是1996年盖起的,当时光舂墙就花了两个月。杨成功说:“大地震那年,我家正在舂土墙,赶上天灾,只好一切重来。到了我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更远大的理想,想把新建的房子装修好,把原来的老房子搬个位置,坐西朝东,光线好些。就是交通太不好了,瓦什么的运不进来。09年路没断时,一东风车瓦片从丽江运过来,光运费就是500。一片瓦才6毛钱,运过来价格翻了一倍。”

和最远到过迪庆州维西县的熊秀珍相比,老杨显然见多识广。2009年,杨成功随玉龙雪山办事处去湖南考察苗族文化,到了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他们那里很多苗族也是姓杨,不过我们讲话他们听得懂,他们讲话我们听不懂。可能是被同化了吧,我们这里的苗话里有很多汉语,和云南文山州、红河州的苗话相似。”

提起青松村苗族的迁徙历史,老杨很有研究:“最早苗族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后来迁徙到贵州、四川、湖南、云南……我们的老祖从四川盐源县过来,1806年到丽江,甲子联合7村有块墓碑写了这段历史。我们苗族到黑白水这个峡谷,应该是1929年,家谱上写着。”

晚间,老杨打开DVD,一边放2007年从文山州带回的苗族文艺节目演出实录,一边和来买羊子的永胜人喝大麦白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