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标签: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文化 |
分类: 阅读 |
今天是中元节,也是通常所说的鬼节。从前天开始,昆明城的小巷子里就有人在举行祭拜了:墙边的地上用粉笔画一个圈,把纸钱烧在圈里,当红色火焰渐渐淡去,圈里留下一团黑色的纸灰,风儿扫过,灰烬便轻轻移动起来,有人立刻把水淋上去,生怕这传达给故去亲人的心意会带着残余的热量飞向别处。
早晨,圆通寺传来阵阵诵经声,应该是在放焰口吧。
阿广关于中元的话题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一位青岛的Q友说,他们那儿就不太在意鬼节,倒是每年农历7月22要过“财神节”,商家们都大搞庆祝,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哈,你们祭鬼,我们拜神!”
是啊,在大陆过中元节,除了烧烧纸钱,在寺庙里做做祭拜,似乎就再没别的大型活动了,而烧纸也是要受限制的:昆明的报纸用通栏标题提醒民众:不要到盘龙江烧纸,以免污染环境。那么,我们该怎样表达对故人,对先祖的思念?我们释放情感的渠道在哪里?
在保存中国人祖辈相袭的传统文化方面,台湾远比大陆做得好。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第54页有短小而精彩的介绍: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中国旧译“解倒悬”。盂兰盆节的来历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就记录在《佛说盂兰盆经》里:目犍连得了六神通以后,用法力观看世界,发现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目犍连送给母亲饭食,可是饭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
目犍连哭着求佛陀解救。佛陀说,你母亲生前(喜吃鱼籽,所以杀生数量太大)罪孽深重,想要解救她,凭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凭我一人之力也无法完成。我们只有凭借佛法僧这三宝的力量,才能解救她。佛陀告诉目犍连,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
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原比它表面来得深刻。最初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也就是只管修行超度自己,不理世事,只能装一个人的“小车”。而盂兰盆经讲的是大乘佛教,也就是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的,能装很多人的“大车”。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为了超度自己故去的亲人以及拯救孤魂野鬼,小乘佛教就发展成为需要结合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大乘佛教。
原来,在很多人眼里给逝去亲人烧纸钱的的鬼节,是一个充满大乘佛教意味的宗教节日,从唐代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流行算起,这个节日至今存在了1000多年。我原以为台湾人祭祀“好兄弟”是为了缅怀先祖,不忘开台先祖的种种艰辛,显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中元节的内涵更在于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推解:不仅要活好自己,还要帮助别人,这才是幸福之所在。
其实,我写下以上文字并不是为了解说中元节,而是为了推荐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我今年以来读过的最好的书。书中不仅有关于古代中国之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方面的常识性介绍,还配以在历年考古发现中精选的图片,文字尤其畅达、优美。
此书最早是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出版46年来前后经历了4次重要修订,从主编到执笔者,再到审校者都是中国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三代编写者对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历史书,更是文学书,文字之美、之酣畅堪称经典。
书的内页淡黄,书皮暗黄,触手颇有质感,在任何灯光下阅读都不觉书页刺眼。封面、封底两只陶瓶。面之陶瓶绘有鲵鱼,底之陶瓶绘有一只张着眼睛向上看的猪面。封面和封底的选择与中国传统图腾龙,以及眼睛有关。
“猪,张开眼睛,仰望星空。它的脸上充满疑问,充满狡黠,充满智慧。天舞宝轮,花开十二。我们不要做痛苦的思想者苏格拉底,我们也不甘做愚蠢而快乐的猪。有智慧、爱思考、幽默乐观的猪,走的才是‘中’道。”
今天,就让我们以“猪”的精神思考中元节。
(此书由小车兄推荐我读,读过已有数月,却没写读书笔记。书太好,怕写不好。几日前,车兄留言给我,鼓励我多写。今日中元节,正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