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09-09-04 01:09:42)
标签:

读书

笔记

中国

古代

文化常识

文化

分类: 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今天是中元节,也是通常所说的鬼节。从前天开始,昆明城的小巷子里就有人在举行祭拜了:墙边的地上用粉笔画一个圈,把纸钱烧在圈里,当红色火焰渐渐淡去,圈里留下一团黑色的纸灰,风儿扫过,灰烬便轻轻移动起来,有人立刻把水淋上去,生怕这传达给故去亲人的心意会带着残余的热量飞向别处。

早晨,圆通寺传来阵阵诵经声,应该是在放焰口吧。

    QQ群里,一个叫“台北阿广”的男生说,在台湾,中元节倍受重视,不仅要祭拜已故亲友,还要特别祭拜“好兄弟”(最早过台湾因疾病或械斗死亡的孤魂野鬼),而宜兰的“头城抢孤”和基隆的“放水灯”也是每年此刻必要上演的重头活动。头城抢孤,和台湾兰阳平原的早期开发有关,最初,汉人背井离乡渡海去台,头城是他们到达兰阳平原的第一据点,很多人历经天灾、疾病、战争而魂无所归,为了祈求普渡孤魂、消灾解厄,每年农历七月,头城镇附近八大庄的居民,都要集资举办普渡法会来超渡孤魂,并举行盛大的模仿孤魂抢夺祭品的仪式,以表对先民的追念——我记不得哪年还曾用电话连线过台湾某旅行社,因为这项传统而隆重的民俗活动已成为头城的名片,每年都会有大批民众专程赶去,看抢孤的人们竞相爬上涂满牛油的孤棚。

阿广关于中元的话题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一位青岛的Q友说,他们那儿就不太在意鬼节,倒是每年农历7月22要过“财神节”,商家们都大搞庆祝,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哈,你们祭鬼,我们拜神!”

是啊,在大陆过中元节,除了烧烧纸钱,在寺庙里做做祭拜,似乎就再没别的大型活动了,而烧纸也是要受限制的:昆明的报纸用通栏标题提醒民众:不要到盘龙江烧纸,以免污染环境。那么,我们该怎样表达对故人,对先祖的思念?我们释放情感的渠道在哪里?

在保存中国人祖辈相袭的传统文化方面,台湾远比大陆做得好。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第54页有短小而精彩的介绍: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中国旧译“解倒悬”。盂兰盆节的来历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就记录在《佛说盂兰盆经》里:目犍连得了六神通以后,用法力观看世界,发现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目犍连送给母亲饭食,可是饭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

目犍连哭着求佛陀解救。佛陀说,你母亲生前(喜吃鱼籽,所以杀生数量太大)罪孽深重,想要解救她,凭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凭我一人之力也无法完成。我们只有凭借佛法僧这三宝的力量,才能解救她。佛陀告诉目犍连,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

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原比它表面来得深刻。最初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也就是只管修行超度自己,不理世事,只能装一个人的“小车”。而盂兰盆经讲的是大乘佛教,也就是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的,能装很多人的“大车”。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为了超度自己故去的亲人以及拯救孤魂野鬼,小乘佛教就发展成为需要结合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大乘佛教。

原来,在很多人眼里给逝去亲人烧纸钱的的鬼节,是一个充满大乘佛教意味的宗教节日,从唐代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流行算起,这个节日至今存在了1000多年。我原以为台湾人祭祀“好兄弟”是为了缅怀先祖,不忘开台先祖的种种艰辛,显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中元节的内涵更在于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推解:不仅要活好自己,还要帮助别人,这才是幸福之所在。

其实,我写下以上文字并不是为了解说中元节,而是为了推荐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我今年以来读过的最好的书。书中不仅有关于古代中国之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方面的常识性介绍,还配以在历年考古发现中精选的图片,文字尤其畅达、优美。

此书最早是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出版46年来前后经历了4次重要修订,从主编到执笔者,再到审校者都是中国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三代编写者对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历史书,更是文学书,文字之美、之酣畅堪称经典。

书的内页淡黄,书皮暗黄,触手颇有质感,在任何灯光下阅读都不觉书页刺眼。封面、封底两只陶瓶。面之陶瓶绘有鲵鱼,底之陶瓶绘有一只张着眼睛向上看的猪面。封面和封底的选择与中国传统图腾龙,以及眼睛有关。

“猪,张开眼睛,仰望星空。它的脸上充满疑问,充满狡黠,充满智慧。天舞宝轮,花开十二。我们不要做痛苦的思想者苏格拉底,我们也不甘做愚蠢而快乐的猪。有智慧、爱思考、幽默乐观的猪,走的才是‘中’道。”

今天,就让我们以“猪”的精神思考中元节。

 

(此书由小车兄推荐我读,读过已有数月,却没写读书笔记。书太好,怕写不好。几日前,车兄留言给我,鼓励我多写。今日中元节,正是时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