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没有家的灾民把心安在哪里
(2009-05-11 08:52:19)
标签:
四川灾区重建正途杂谈 |
分类: 尝试 |
(发个小稿,给关心灾区的兄弟姐妹们。这也是我在四川的最大收获,一路走,一路想,希望更加接近真相。发在报媒上的应该是个阉版。)
没有家的灾民把心安在哪里
5月初,我以志愿者身份入川,走访曾经是重灾区的青川、北川、汶川农村。从广元县沿宝珠寺水库一路向西,映入眼帘的是如梦似幻的蜀中村景:云雾蒸腾的远山、碧青的湖水,等待收割的油菜,泛出成熟颜色的麦田,如果没有不时出现的断壁残垣,我还以为自己正在畅游美丽山乡。
临近青川县受灾最为严重的木鱼镇,一些正用水管冲刷道路泥土的村民们出现在路边。在一年前的地震中,垮塌的山坡毁损了这里的道路,灾后不久,作为交通要道的212国道线虽然恢复了通车,但某些路段上厚厚的浮土一直来不及清除,汽车经过村庄时,会扬起漫天的灰尘。如今,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们有精力用水冲洗道路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灾区人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井坝村、彭家湾、金洞村、三堆村、邓家湾、陈家坝……一路上,的确出现了不少忙于备料,准备盖房的农民。毕竟,大灾已经过去一年,住了一年帐篷和简易板房的灾民们目前最急迫的需求就是能有个新家!如果能在新家的卧室里睡上个安稳觉,能在新家的厨房里烧上一顿饭,也等于宣告地震的阴霾渐渐远去,新生活就此开始。然而在和山区农民的交谈过程中,我却发现,不少农民距离日思夜想的新家生活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在四川,许多外省援建工程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且多集中在学校、医院、自来水厂等公共项目,受灾农民的自用房并不在援建范围之内。可是,一年前垮塌的房屋有相当一部分是居民的老房子,相比钢筋水泥的新居,老房子的抗震性很差。在农村,但凡有些积蓄的人家首先会考虑改善居住条件,一直住在老旧房子里,说明家境不宽裕。贫困山区的灾民们想要早日重建家园,就得靠自己努力,而筹措盖房款的渠道不外乎政府补助、银行贷款、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借钱。
在青川县金洞村,我和一户姓卜的农民进行了深谈:他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垮掉了,一家人现住在212国道边的两间小帐篷里。男主人说,全家人很想盖一间100平米的新房子,所需款项在10万元左右——金洞村红砖最近的价格是0.61元/块(砖0.45元,加上运费0.16元),水泥500元/吨,沙子100元/1立方。由于男主人的妻子是带着有残疾的哥哥一起嫁过来的,日子原本就过得艰难,加上周围的亲戚们也都遭了灾,一时半会借不到钱。现在,一家5口只有19000元的政府救灾款和30000元的银行贷款,对他们来说,缺少的另外5万元盖房款就是个天文数字。
除了筹措盖房款不易,灾民们还面临恢复重建和下地种田之间的矛盾。由于很多农民请不到,甚至是请不起建筑工人,只能自己动手建房,不仅进度缓慢,还耽误了地里的农活。相比之下,城镇灾民的状况要好得多,不仅能够领到高于农民的政府补助,还可以享受政府建设的廉租房。离金洞村只有几公里之遥的彭家湾村村民,由于在早些年的水电工程移民中被转为城镇户口,灾民人均领到的政府救灾补助就比邻村整整高出5500多元。
进入五月,四川的天气渐渐炎热,青川、北川、汶川一带山区又进入雨季,没有能力建房的农民还要继续住在闷热、潮湿的帐篷、板房里。建筑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交通不便导致成本高昂,建筑工人难请,因家庭贫困无法拿出建房款,这些都是农村灾民重建家园之路上的巨大障碍。与此同时,农民们还要承担城乡差别带来的不公和政府规划带来的不便。井坝村灾民王生香只有一岁半的孩子开始长湿疹,她急得三天两头跑规划局,想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盖新房,规划局给她的答复只有三个字:“等规划。”
灾区恢复重建的确需要规划,但灾民更需要一个新家。距离512大地震整整一年了,灾区人民因失去亲人而承受的痛苦,因饱受惊吓而导致的不眠之夜,是不是只有在搬进新家,开始新生活的那一刻才能画上一个句号?新家一天建不起来,地震的阴影也就一天消失不掉。
如今,还有如此多的农民依然看不到新家在哪里,一些相关部门却开始彰显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成绩,只要有一户灾民还在受苦,就不能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圆满成绩!至于媒体普遍关心的灾区人民心灵重建问题,也只有等灾民们都住进了新家,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他们才能真正踏上医解心灵之苦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