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得有点吃力。
作者苏友贞生于台湾,在美国和台湾受教育,在美国生活,也曾随丈夫到香港旅居。可能是因为教育背景中有比较文学的缘故,所以喜欢引用和使用外国文学作品为例,如果以前没有阅读过她引用的作品,就会很吃力。也因为类似原因,“文艺与女子”一辑基本看不下去。好在,还有“女巫的苹果”、“议论”和“微言”。
比较重头的是第一辑“女巫的苹果”,几乎每一篇都是精品。苏友贞以女性视角审视两性关系和女性自身,不单具启发意义,兼具趣味性。比如,《当王子爱上女巫》一篇,以英王储查尔斯和卡米拉、戴安娜的三角爱情为例,揭示肉体之爱和灵魂之爱的秘密。显然,戴安娜是肉体之爱,卡米拉是灵魂之爱,于是一则童话变成了灵魂永远战胜肉体,内在永远优于外在的道德故事。
如此看来,女性是不是不必担心自己生得不够漂亮或者青春不再?灵魂才是魅力永恒之所在?《人人都要那只苹果》似乎给了个否定的回答,不论是拥有显赫权利的赫拉,具超人智慧的雅典娜,还是最懂爱情的阿佛洛狄忒,都要那只苹果。不过,此文最后还是用《变形记》里将贪图爱欲的阿克顿间接杀死的戴安娜为例,为女性留下一线希望。
“议论”辑,我比较关注关于民主的议论,尤其是关于希拉里参选的思考:到底是女性政治地位的崛起,还是“买一送一”(那个一当然指的是克林顿)?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途径,是仔细分析,用心思考,还是简单地给事物插上卷标——比如,希拉里是女性,女性应该支持女性:)奥巴马是黑人,黑人应该支持黑人:)
那么,这辑的核心,是不是独立思考?
“微言”中,五则香江旅居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种种不便、无标准,是一个美国人到另一个国家生活所难免遭遇的生活品质落差。这也只有亲自在某个地方生活过,才会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不知为什么,在看这一辑时,我忍不住把作者和龙应台比较了一下。同样是出生于台湾,都定居国外,也都曾在香港生活,龙和苏对于在异地生活这事儿关注点有那么点儿不同。苏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宣泄自己的不满和不便,而龙更重视全体香港人对享有公平、正义权利的追求。
这是不是因为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
龙出生在高雄渔村,她也曾自言,童年的草根生活让她更早体会人间冷暖,同时也给予了她悲悯的人文情怀。
这也正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我们,若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亲人、朋友,那就称不上有人文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