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美丽的哈巴,你要更专业
(2008-12-01 23:12: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尝试 |
美丽的哈巴,你要更专业
哈巴雪山再次发生山难,两位山友滑坠,一死一伤。
听到这个消息,我仿佛又回到大风肆虐的雪线上,十二分小心地踩着山导的脚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滑落冰谷的两位山友就是被雪山上的强劲大风吹倒,一个幸运地被向导拉住,另一个滑出了一百米,头撞在了岩石上。
只能说,我很幸运。
今天六月,雨季里,我随来自福建的领队和哈巴村一位向导成功登顶了哈巴雪山。由于天气太坏,以小心谨慎著称的领队曾劝我下撤,眼看登顶在即,我没同意。于是,领队和向导小心翼翼将我引向峰顶,又小心翼翼下撤回营。
回到哈巴村,领队忍不住把我大骂了一顿:“你还剩多少体力?你给下山留了多少力气?要是你受伤、失温,我怎么把你弄下山去?这样的天气,只要半个小时……”
当时我还觉得很不服气!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悲剧似乎再次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一座山绝对安全!攀登一座救援条件缺失的雪山更不安全!
论海拔高度,5396米的哈巴雪山只能算是一座入门级雪山,刚刚踏入雪山之旅的初级山友通常要从尝试攀登5000米的雪山开始,云南的哈巴雪山和四川的四姑娘山大妹峰都是他们最常选择的两座山峰。不过,和我曾经登顶过大妹峰相比,哈巴雪山的天气要恶劣许多。
由于哈巴雪山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之一,天气变化多端。风大,是这座山最显著的特征:从大本营出发到大石板,沿着山脊不断上海拔,穿过凹谷上雪线,连翻雪坡到达峰顶,大风几乎没有停过。如果是冬季,那就不仅是风大的问题,还要加上雪大、温差大,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登山者的风险。到目前为止,已有3人殒命哈巴雪山,而这3人的遇难都和经年刮在雪山上的大风有关。
除却自然因素,对大山的轻视、人为的疏忽、后勤保障和专业山导的缺失也是哈巴雪山近年来频频发生事故的原因。
单就此次事故而言,不论是哈巴村村民,还是从香格里拉赶来的消防队员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说救援及时——可是,从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下撤到海拔2600米的村庄,再到33公里之外最近的卫生院,我们可以想见这个耗时颇久的过程对于发生了滑坠或冻伤的山友意味着什么。
不仅如此,救人的村民们和被救的山友们都面临着困惑:村民们觉得,这样的无偿救援到哪天才是个头?山友们觉得,号称“世界户外运动爱好者天堂”的云南能不能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据说,目前在哈巴雪山从事高山服务的村民中,获得高山向导资质的仅有一人。也就是说,尽管自然资源优异,哈巴雪山在发展体育旅游的必由之路上走得慢之又慢。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登山运动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
提起西藏登山,我们会想到大名鼎鼎的尼玛校长和他培养的藏队,他们能给山友提供目前国内最好的登山服务;提起新疆登山,我会想到著名的领队杨春风,连续多年在慕士塔格峰带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高山经验;提起四姑娘山,很多人会想到三嫂,在骆驼峰山难中死去的著名山导卢三哥的妻子,一位高大、热情的藏族女性,以她的方式和她的经验为山友们张罗吃,张罗住,张罗马匹和信得过的向导。
而云南这个拥有众多户外资源的省份,这个号称“世界户外爱好者天堂”的省份,培养了多少大名鼎鼎的高山向导,提供了多少专业水准的户外服务?
带我登顶的福建领队,离开哈巴时这样说:“还是去四川登山方便。”
作为一个在云南生活的雪山爱好者,我为哈巴叫不平。
昆明探险家金飞豹说,哈巴,是我登过的第一座雪山,它是探险家的摇篮。
如今,金飞豹已经登顶世界最高峰,这个摇篮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每一个去登雪山的成年人都知道,雪山有风险,关键是如何规避风险——登山者的体能、装备、良好的后勤平台、负责任的山导、优秀的领队,突发事故后的应急预案,似乎只有这些才能让登山这项极限运动变得更加安全。
而如今,哈巴唯一的变化是大本营的住宿条件已得到改善:有四栋房子,一栋厨房、五间供接待游人的房子、一栋专门提供人们自带睡袋的房子、另一栋是厕所。
爱山的人哪一个没有帐篷,登山的人哪一个期盼在大本营住标间?
哈巴,你的未来,不是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