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2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停留两日,走访了两个村庄:龙川镇岔河村委会的小岔河村和马鞍山村,与村民略有交流。
当地人的收入来自种地(常见的农作物有麦子、水稻、油菜和一些季节性蔬菜)、采菌子、种核桃和接待游客。近两年,来自游客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我询问马鞍山村的村民李顺文,他说做旅游的年纯收入大概有一、二万元。
岔河村委会小岔河村百分之九十九的居民都是彝族——村里人说,他们属于白彝支系,服装、风俗、歌舞都自成一体。大多村民懂彝语,也会说汉语。
这是在村口小卖部卖绣花衣和绣花鞋的大妈。女性日常的手工活儿变成了优美的旅游纪念品。花花绿绿的毛线球是帽子上的装饰,与春节期间在红河州金平县老勐乡看到的儿童帽子很相象,只是这里的毛线球大团一些,也没有那么密。

这位大妈就是和我在麦子田里合影的那位。她家有0。2亩麦地被县城一户居民认种:这是南华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活动的重要内容,有69户城市居民认种、认养了69户农民的一点儿地或者一些牲畜——帮他们出些化肥钱、种子钱、饲料钱,买些农科书籍什么的,不一定要有什么回报。我前面提到的李顺文家也有0。2亩油菜地被认种,认种人郭兆宝说,大概要出500块钱帮李买些化肥、种子,现在种油菜没什么前途,收割后他会建议种点市场价格好的蔬菜,比如萝卜,当然种菜有风险,不过现在农产品涨价,应该很好卖。我问他会在这当中获得什么,他说不获得什么,他是政府公务员,拿国家的钱,政府让他做这事,他就做了。还有一个我没记住名字的城里人拿了几百块钱给村民买小猪,唯一的要求是,到杀年猪的时候能通知他,让他来村里体验一下杀年猪的气氛。

这是村里的男子,肤色很健康。很多男子似乎喜欢把那件传统蓝褂子的两襟敞开,有种不经意的潇洒感。这种艳蓝色很好看。有些地方的女性也穿这样的蓝,略微再水色一点,比如福建宁德鲤鱼溪的老妇人——那是一个真正的汉族村庄。从小岔河村男子们衣服的新旧程度判断,他们平时用不着穿得这么好看,只有隆重的聚会或节庆时才穿上绣花礼服。那些在领口、胸口的繁杂装饰应该是母亲或妻子的杰作。

这是小岔河村的小姑娘。

右边这位姐姐的嗓子很好。当地人用假声唱一种很高的调子。

小孩很严肃:)

这是左脚舞。用三弦和歌声伴舞。
歌词大意是:
女: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呢嘎,
男:阿表妹,阿表妹,你要来呢嘎,
不来就说不来的话,
女:莫叫小妹白等着。
男:莫叫小哥白等着。

感谢许德存、李淑彬、朱丽仙、鲁国萍、张开莲翻译歌词,并为我歌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