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时节的助马堡之旅

标签:
助马堡杏花时节扎营聚会 |
分类: 驴行心情随笔 |
关于助马堡百度文字如下: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关于助马堡有如下记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砖包,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原设守备官一员内驻扎本路参将,除援兵外,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分边沿长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八座,市场一处,内小怀远等墩俱极冲。边外凉城儿一带皆酋首黄金榜实、摆户恰等部落驻牧。本堡设在极边,密迩穹庐,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迤东地势平旷,虏易长驱,马头山迤西,边在山内,无险可恃,较诸堡最为冲要.往岁虏患频仍,款后虏贪我饵,烽烟顿息,乃每市群酋蚁聚,情形叵测,抚处防范颇费经画焉。”这段话中,除了提供了助马堡本身的建筑数据外,还体现出两个重要信息:大量的军人、繁华的对外贸易。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朝廷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三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
“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这些马市的繁华程度举世闻名,当时人们流行一句话:“金得胜,银助马”,大量的税收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入了明朝政府的国库。——自从助马堡防务正式被归进明大同镇72城堡中,驻扎在长城沿线的庞大的军事力量,始终致力于保证该地区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平与贸易,一直是长城存在的终极目标。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首领火筛入侵大同,左卫总兵张安率军于助马口败火筛,史称“助马口大捷”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11月,蒙古族首领俺答伏兵袭击包括助马堡在内的左卫五堡,左卫指挥顾相率兵出击被围,大同总兵周尚文驰援,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明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相持月余,俺答才退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骧(原名为骧字换“王”旁,音“翔”)起兵抗清,助马参将李向尧响应,翌年三月丙戌日黎明,清军围攻助马堡,战事激烈,鳌拜率军增援,李向尧战死,全家遇难。第二天中午堡破,清军杀助马营军籍户百余家。
民国二十六(公元1937年)12月,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第二专署专员杨成章于阴历十二月委派常嗣温组阁“左云县政府”,即驻于此,助马堡成为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1日将左云县政府改为左云县公署,在该地区存在两年多时间,于1939年11月被八路军警备六团消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大同、丰镇、左云的日伪军队集中600余兵力,对“大丰左”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夜袭国民党抗日政府驻地助马堡,日伪军进入助马堡,见院就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血洗了助马堡。
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日伪"生金子"部再次血洗助马堡,32名无辜群众被杀害。
据老乡介绍,日本侵略军将助马堡城大部包砖拆去修了炮楼。
前一篇:虎头山溜腿儿的手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