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和俭是做人最基本的美德,美德是世界上唯一永不凋谢的鲜花。勤是传家宝,俭是聚宝盆。贵由勤中得,富从俭中来。勤,可以创造财富;俭,能够节约财富。勤可强身做栋梁,俭能养德纯风尚。勤俭造就人格。"克勤克俭,无怠无荒",全身心投入自己该做的事情,聚精会神,艰苦劳动,认真做事,精益求精,如同耕耘自己的心田,在成就亊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完美而厚重的人生。古往今来,凡功成名就者无一例外。
要勤就得劳,勤和劳是联在一起的。要勤劳,就会忙和累,这又是必然的。不要怕忙怕累,忙是成长的养分,
只有忙碌起来,才会成长,人生也才会有意义。 闲,无所事事,只会胡思乱想, 如同没有了灵魂。 当然,忙碌也有两种,
被动的忙碌会一团纷乱,心神不宁;而智慧的忙碌,会心定神闲,井井有条,在忙碌中得到生活充实,而不至于忙得讨厌生活、讨厌忙。
忙碌是一种幸福,
可以让我们没有时间去体验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和体会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无暇虚度宝贵的时光。 天下事,
以 " 难 " 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懒惰就像金属氧化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
爱劳动的人,大多志向远大,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忠于职守。同时,爱劳动便深知劳动的艰辛,也必然热爱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诚信待人、团结友爱、相互帮助,进而热爱集体、忠于祖国。勤劳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不勤劳的人必然懒散,"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千德万业,日怠废而无成;
千罪万恶,日横姿而无制; 皆此二字为之 "。( 吕坤《 呻吟语·修身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驰缓,一处弛则百处懈矣。
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最善于劳动创造且又厉行节约者,莫过于墨家。《 墨子 》一书中 " 节用篇 " 详细论述了节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篇即以 " 圣人为政一国 ,一国可倍也 " 来打动读者, 阐述 " 倍 " 来自于" 节 "。
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 俭朴也是古代家训中念兹在兹的。 诸葛亮《 诫子书 》中的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司马光《 训俭示康 》中的 "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 、" 崇俭戒奢,劳谦终吉 "
,让人们耳熟能详。
俭朴是人们主观上对待财富和物质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修养和情怀。这种态度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更重要的是,俭朴能够培养人的一种理性的、自我克制欲望的能力与操守,使人不孶生贪婪物欲,不贪图享受,少一份索取,
多一份奉献。 由此可见,节俭也是一种爱、一种敬、一种诚、一种善。
厉行节俭,也就是在培育和践行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克勤克俭,既是持家守业的金玉良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勤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百代相传唯尚俭,一丝能惜即修身。节约用度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也是对家庭、民族和国家的尽责;而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往往成为败家败国的重要原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对俭朴孜孜追求,对奢侈防微杜渐。
人的一生,有一个对勤与懒、俭与奢不断认识和选择的过程。如同在一列单向行驶的火车上劳动和生活,中途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站点停靠,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必须做,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做。能否做到勤劳与俭朴,做与不做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做多做少的差别,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做好做坏的结果,决定了人生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