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师”,按照权威的解释,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敬的人。”(《现代汉语词典》)“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辞海》)这两种解释都明确地告诉我们:一是在“学问或艺术上”(学者或艺术家);二是要“有很深的造诣”(有巨大成就);三是“为大家所尊敬的人”(为人所敬仰)。根据这个界定,“大师”,也只能是学术界或艺术界极少数人才能够担当得起的称号。
其实,各行各业、各个艺术门类都可能有自己的大师。书画艺术界有大师,工艺美术界有大师,服装设计界有大师,建筑设计界有大师,还有国学大师、戏剧大师、音乐大师、烹饪大师等,就连街头贴手机保护屏的,也要在自己的小招牌上写上“大师贴保屏”。以上这些“大师”,有的是社会公认的;有的是行业评出来的;而有的则是自封的;还有的是相互吹捧出来的。但是,不管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不难看出,“大师”这个头衔,其含金量是有差别的。
从各个行业来看,客观上是哪个行业从事的人越多,技术(艺术、学术)含量越高,所出大师的含金量就越高,反而出大师也越难。这是因为,诸如书法、美术、国学、音乐、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或学科)门类,有的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遗产,有的是华人共有的文化遗产,自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就多,有的可以达到数千万人甚至数亿人。从事某个行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诸多流派。不同的流派就会有不同的学术论点,不同的艺术取向,不同的审美原则等。况且,不同流派之间,到底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哪个流派好哪个流派不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共识,或者是一个可以测评的数据,完全是用各自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故此,不同流派之间就会缺乏包容性,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某个流派推出一个自己的大师,往往会遭到其他流派的非议,甚至攻击。我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因此,推出一个公认的大师就难得多。社会上还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一个艺术家健在的时候,按照人们的习惯,是说好话的多,批评的少,很难做到实话实说。艺术家不在世了,人们才敢去正确地评价他。所以,经过时间考验的大师,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的行业技术(艺术、学术)含量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没有可比性,也是能够让社会认同的。比如钧瓷,只有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的一座山上的土能够烧制,所以,从事钧瓷艺术的人,经过相关部门的评定,谁的水平最高谁就是大师(即钧瓷工艺美术大师),其他地方的人不认同也不行。还有汝瓷、官瓷、宜兴泥壶、端砚、歙砚等方面的制作大师都是如此。没有可比性,其他人就没有说三道四的理由。
还有一些所谓的“大师”,比如前边提到的街头贴手机保护屏的,也自封为大师。因为它的技术含量很低,就是自封为“大师”,或者是“大师的大师”,也不会有人跟他计较。去贴保护屏的也不会看谁标有“大师”,就专找谁贴保护屏。这和收藏书画作品一样,大多数人是不会看你是否封了一个“大师”的头衔,或者持有“大师”的证书,就去买你的作品;还是会看谁的作品艺术水平高,有收藏价值,才会买谁的。
说句实在话,真正的大师含金量还是高的,作品价格也比常人高得多。书画界公认的已故书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林散之、沙孟海等,作品价格近几年直线攀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正因为大师水平高,社会认可,才会有人勇于攀登,争取戴上大师的桂冠。也正是大师的含金量高,会有不菲的收益,才会给一些投机分子提供可钻的空子。我们时常会看到某某艺术中心,某某鉴定中心发的诸如“经过××中心权威专家评审,你被评为××大师”的通知,其目的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你要拿到他的证书,是要掏银子的。所以说,你是行业的顶尖级人物,别人公认你是大师,你就心安理得地担当起这个称号;不够大师的资格,你也不要硬充大师,也不会有人买你的账。
在实际生活中,越是大师或者大师级的人物、艺术家,往往都是很谦虚的,从不会以大师自居,更不会盛气凌人,把尾巴翘到天上去。已故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曾说自己不是书法家,更不用说承认自己是大师了。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说自己不是大师,还曾经给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看过几个小时的行李。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不少人产生浮躁思想,在提高艺术水平上下功夫少,而在艺术之外下功夫多。实际上这类“艺术家”只能得到一时之小利,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大师”的桂冠是有诱惑力的,时代呼唤大师。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要有天赋,多下点苦功夫,少一点浮躁和功利思想,都有成为大师的可能,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转
李群成 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