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镜子

(2012-06-20 16:33:18)
标签:

杂谈

漫话镜子

 

  镜子是指有光滑的平面,能照见形象的器具。有了镜子以后,人们才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面部。镜子也有歪曲地反映现实的时候,比如哈哈镜,正常的体型被反映成畸长、畸粗等等奇形怪状;又如,阿谀奉承的“人镜”使领导者陷于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之中。

 

 

    在古代,镜子多为铜铸厚圆片磨制。据史书记载,铜镜始发于金石并用时期,兴于东周,极盛于汉唐,衰于元代以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人们相伴的日常生活用具。铜镜的发明可追溯于远古时代,据传黄帝曾铸宝镜。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贵阳县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个小型的铜镜,距今4000多年,其时代与黄帝铸镜的时间相近,使相传已久的黄帝铸镜说终于有了实物的印证。随着青铜时代的出现,青铜冶铸业日趋发达,在洛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族墓葬中发现了早期铜镜,那时铜镜只是少数王室勋戚、高级贵族才能拥有。春秋战国时,铜镜开始在一般贵族中流行。秦汉以来,尤其是唐朝,在扬州形成制镜中心,铜镜才得以普及,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妆奁用具。

  历史上最有名的铜镜是“秦镜”。著名炼丹术家葛洪在《西京杂记》卷三中专有对秦镜的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有人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这真是一面神奇的镜子,如果真有之镜,它应该是“X光”和“CT”的老祖宗了。不过,葛洪是葛玄的后代,著有《抱朴子·金丹篇》,与他的祖先一样炼丹有术。由于他善方术,所以对他的话应该打折听。

  除去秦始皇的这面魔镜,历史上还有面镜子颇有名,那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此故事出于唐孟棨的《本事诗·情感》,是说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为了乱后便于找寻,把铜镜各分一半,执作信物,后来果然以半镜为线索得以重聚的故事。后不少文人以此为题写诗作赋,如李昌祺的“东昌明镜一朝分,奉倩寸肠中夜绝。”黄滔的《别后诗》:“亏蟾便是陈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等,不胜枚举。

  由铜镜变为琉璃镜,大概是在元代以后。当时人们称玻璃为“琉璃”,玻璃二字是舶来语。化学书上说,玻璃是石英砂、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型、冷却后制成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钠和氧化钙。当然,这些全是后来人对玻璃的分解,古代人造玻璃时决不懂这些。镜子发展到今天,日常生活使用的一般为平面玻璃镀银或镀铝做成,至于什么反光镜、聚光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潜水镜、潜望镜、后视镜……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已不光是人们的妆奁用具,在科学实验、天文、医学、军事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唐太宗对镜子的作用引申最具高度和广度,“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这是诤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所言。这“三面镜子”说明李世民的开明统治以及他的危机感很强。此后“三面镜子”之说成为安邦治国的千古佳话。 与镜子有关的成语也不少,除去“破镜重圆”外,还有“以人为镜”、“心如明镜”、“明镜高悬”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