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怀庆先贤卢仝的《七碗茶歌》
今日大河报讯:昨日上午,在茶仙卢仝故里、济源思礼村的卢仝文化广场,卢仝塑像正式落成,卢氏后人为先贤上香。卢仝生于795年卒于835年,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为后人留下了集养生、疗饥、治病于一体的煎茶习俗。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又称《七碗茶歌》,与陆羽的《茶经》齐名,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原文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在宋代被谱成歌曲进行演唱,故又称《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些品茗诗句在古今茶诗中独领风骚,堪称千古绝唱,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品茶唱和时引用的最佳经典。例如,宋代苏轼《游诸佛会》诗中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元代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中有“卢仝七碗茶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现代诗人赵朴初《题赠中华茶人联谊会》中有“相酬七碗风生腋,共汲千江月照心”等。同时卢仝及其茶诗还常常被一些画家作为题材用来绘画。宋代刘松年绘有《卢仝烹茶图》,明代唐寅画有《卢仝煎茶图》,近代吴昌硕有《品茗图》,画中题诗曰:“请君读画冒烟雨,风炉正熟卢仝茶”等。
卢仝的《七碗茶歌》历久弥新,广为传诵,魅力何在?清代一位随园老人袁枚向世人诠释了问题的真谛。他在诗作《试茶》中说:“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位……”袁枚认为茶有“味外味”,这种“味外味”是心灵境界,只有像卢仝“七碗茶”那样,才是真正品出茶中的“味外味”。
卢仝品七碗茶后的心灵境界是什么呢?他在茶歌的最后部分写道: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一连吃了七碗茶,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想乘清风去蓬莱仙山,替孟简这位朝廷的言官为百姓请命,希望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在享受至精至好的新茶时,不要忘记茶农爬高山攀悬崖的辛苦。难怪这首茶歌传扬千古而不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