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说起

(2012-04-08 10:43:50)
标签:

杂谈

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说起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句很有名的诗,被无数人引用来比喻伟大的奉献精神。在学过蚕学专业,上过《蚕体生理解剖学》这门课后才知道,其实春蚕吐丝,是它在二十多天的生命周期里吃下大量桑叶之后,桑叶中的植物蛋白转化成丝蛋白的必然结果。如果它不吐丝,它会因为丝蛋白在体内的大量蓄积而毒死自己。吐丝,是它的一种自我需要自我释放。

  人也一样。吃了太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果不活动不转化,郁积体内,反会成为毒素。人的精神生活,同样如此。有人看很多书,很多电影,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却不需要任何创造性的劳动来记取和转化这一切,我常想,与他的只吸取、不排放相比,那些精神营养或许是过剩的。那些精神营养会丰富他的胸襟,开阔他的眼界,改写他的内心,可是没有生发出属于他的东西,到底是遗憾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亚布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说,一位音乐家必须创作乐曲,一位画家必须作画,一位诗人必须写作,不然他就安静不下来。人必须尽其所能,这一需要称之为自我实现。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说得更是令人警醒:“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些既不写、又不画、也不作曲的人能够设法逃脱人类境遇中先天固有的疯狂、忧郁症和无谓的恐惧。”

  有持续不断的精神给养,然后这些养料经由他创造性的劳动重组,经过他的释放与燃烧,生成另外一种东西,犹如一种精神结晶,如此,一个人才能保持他的内外平衡——精神上的收支平衡。只收不支,无疑是一种孱弱。

  常常觉得,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或许毫无二致:吃喝,拉撒,洗洗涮涮,坐在客厅中央的电视机前晃过一个晚上的时光,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只能看你们有怎样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生产。这才是把你,与别人区分开来的标志。春节长假时,家里来了亲戚,众多人在一个空间里生活。当很多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又不用工作不用外出时,生活似乎只剩下了两件事:吃饭睡觉。每一天都是如此。想想有多少人已经这样过了多少年,多少代,毫无二致,便在心里隐隐地感觉绝望和恐惧。让人奇怪的是,屋里有各种各样的书与报刊,年轻的亲戚一概不看——不看一切有字的东西,只有电视全天候开着,电脑上永远在斗地主或打游戏,那才是他们流连盘桓的所在。

  或许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春节,不就应该这样过的吗?

  可以这样过。这是很多人甘之如饴的过法。只是对有的人来说,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少学习很好的孩子,一旦空闲下来,没有作业可做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干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支撑。很多忙碌惯了的成人,一旦从工作岗位上走下来,也是这样,无事可做,自我坍塌陷落茫然无措,陷入空虚无聊与焦躁。以至于无聊,成了生命的常态。那种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空洞感与无意义感,才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从这一点来说,“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说法并非没有它的道理。如果他只进不出,精神无着,那些知识与思想在他的身体里辗转发酵,成了他苦闷焦虑的根源,最后就成了他的毒。

  要打败一个人,不一定要他的肉体怎样,哪怕他每天锦衣玉食,只要让他常常陷于无聊中,就是他最大的溃败了。那或许是,人生最大的溃败。 

  无聊意味着精神上没有着落。一个精神上的无房户,这才是致命的恐慌。一直记得,多年以前,一个同学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他说:所谓幸福,不过是能为别人奉献自己的能力与情感。

                               (作者  碎碎  原载《大河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