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玄德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抱元守一,可以做到不分心吗?调气做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自然吗?心如明镜,能做到毫无杂念吗?治国安民,能完全做到不用私智吗?茅塞顿开时,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样守而不躁动吗?明白了道的精髓,仍然可以自然无为吗?生、养:生了并不是你拥有了,养了时间再长也不要试图主宰它。这就是深远难知的至德。
十一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共享一个轴,在它空虚的地方,才是车有用之处。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空虚的地方,才是器皿有用之处。做房屋门窗有了房间,在它空虚的地方,才是房屋有用之处。所有存在的东西是利益,空虚的所在是用处。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多色让人眼睛昏盲,杂音让人耳朵聋聩;美味让人口舌乏味;驰骋围猎,让人心发狂;难得的货物,让人行为越轨。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考虑的是国人的肚皮而不是享乐,应该去除享乐保持自然。
十三章 贵大患若身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于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宠和受辱会诚惶诚恐,忘记自身就无所畏忌。为什么受宠和受辱会诚惶诚恐?受宠就肯定是在人下,得到时诚惶诚恐,失去时诚惶诚恐。所以说受宠和受辱会诚惶诚恐。为什么忘记自身就无所畏忌呢?我们所以会有所顾忌,是因为我们有自身。当我们没有自身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可畏忌的呢?所以为天下而忘记自身的,可以托付天下给它!天下爱惜自身者,就是天下众生的组成。
十四章 道纪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却见不到东西,这叫做微;听却没有声音,这叫做希。触摸却摸不到东西,这叫做夷。这三点,不可以追问到底,所以就笼统归在一起。对它进一步,说不很明白,退一步说也不会暧昧不清。恍惚间不能完全说清,只好笼统说无──就是说没有形状的状态,超脱事物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前面,从后面看不见它的后面。按照今天的规律,解决今天事物的问题。从今天的事物可以知道事物的过去和开始,就是所谓的规律。
十五章 善为道者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复成。
译文:古代那些善于研究自然法则的圣人,能够从一般现象的微妙处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认识的境界。正由于难以认识,因而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有时像冬天涉水过河,犹豫不决;有时像担心四邻起祸,畏首畏尾;有时相当拘谨,好象做客一样;有时过分执着,好象一名纯朴而不能开窍之人;有时认识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荡;有时糊涂茫然,如同浑浊的污水一样。哪一个先贤能因为糊涂就停止研究的呢?他们总是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又能保证这种理论认识长久立于世、不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呢?他们总是能以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观,逐步进入新的领域研究。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人,才能逐渐得到知识的升华。只有保持这种永不自满的心态,就能化糊涂为明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十六章 知常曰明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要实现抽象的道理研究,使之达到高层境界,就得从事物的静态方面去探讨。我总是通过观察万物的过去,来总结出生长繁衍规律,纷繁万物各自的生长规律,均可以追索到它的最初阶段。而这一研究本源的过程,则是用静态方法研究的过程。回复到当初的静,也就是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则是一种常理(自然界的总法则)
的研究,懂得了常理,也就使人明智了。若不明常理,愚蠢蛮干,就会自尝恶果。一旦明白了常理,就可将常理容纳于各类事物之中,而这一过程又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演过程。这种普遍的法则又正是治天下的王道法则,而这些王道法则又是自然界的法则,这种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道。道的理论是永恒的,即便人的躯体不复存在,所总结出的道理是会流传于世的,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十七章
百姓皆曰“我自然”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译文:对高深的理论研究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界是,不要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过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罢了;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相信他,甚至侮辱它。还有的是相信这一说法,但依据又不足,有的人则是完全不信那一套。有的人认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一般百姓都认为这是我自然而然的奋斗结果,与这高深的道理毫无关系。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自然法则的研究,就会有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能,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正由于存在六亲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现象,才产生了尊老爱幼的孝道,才崇尚其慈悲心;正是因为有国家的混乱,才产生了忠贞守节之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