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道德经》的资料(1)

(2009-09-08 16:17:53)
标签:

杂谈

阅读《道德经》的资

 

     开头的话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有文化的中国人,对《道德经》应知应读。

     我之所以把这份资料推荐给亲友阅读,是因为我觉得不论是谁,读读《道德经》肯定会有思想认识上的收获,尽管每个人的收获不尽相同。

     我对《道德经》的兴趣,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学《毛选》,《毛选》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等名句皆出自《老子》,可以说是心向往之,但苦于找不到全文。继而90年代初调到灵宝,那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研读《道德经》的氛围浓厚,结交了几位爱好者,初步知道了《道德经》的大概。觉得其中有不合时宜的,如“不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跳跃式、跨越式发展);讲政绩(无为)等等,遂以为年轻人不宜。最近几年,研究《道德经》之风日盛,几段名人谈《道德经》语录对我印象深刻,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加之时下论政不断引用诸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以百姓之心为心”等名句,工作之暇粗读之,并写了十来篇感言。现在从“上班”变成了“到班上”,逐章逐句研读,引起了极大兴趣,自觉颇有收获。因此,我这个“闲人”愿意为“忙人”们提供点阅读资料,但愿这对亲友在修身、齐家、做好现职工作方面有所裨益。

  老子(传说公元前600年左右-公元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传说东周函谷关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异人将至,果然等到老子骑青牛莅,乃对老子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故有《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为其时诸子所共仰;还有传说现存的《道德经》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有多个版本,下面这部《道德经》及译注,是参考多个版本凑成的。为了便于记忆,为每章加了标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