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楝树花开

(2022-04-28 09:02:41)
标签:

历史

情感

生活

分类: 散文

楝树花开

人间四月,渐近初夏,楝树花开,十里飘香,令人陶醉。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楝树开花的时候,正是收获蒜苔的时节,因此辉县老家有“楝花开抽蒜苔”的说法。楝树不是名贵树种,豫北的田间、地头、河边随处可见。大约谷雨前后,楝树的枝头开始冒出新芽,不经意间碧绿的叶片中间,便绽放出许多紫色的小花,花型与香气可与丁香比美。

与楝树同时开花的,还有刺槐。两种花的区别是,楝树开的花,花型小,颜色紫。刺槐开的花,花型大,颜色白。一紫一白,相映相衬,相辅相成,将豫北的乡村装点得别有情趣。宋代诗人张蕴这样夸赞四月的乡村风景——“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

诗人的眼光确实精准独到,首句不但点出了绿树,还点出楝花槐花紫白的颜色,以及它们浓郁的香气诗的第二句不太好懂。说的是一个历史典故没有点文学历史知识,恐怕一时理解不了。据《岁时记》: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吊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因谗被贬报国无门悲愤投江后人崇敬怀念他便在端午节那天投粽子于江河之中使蛟龙不敢伤害民众热爱的诗人。屈原投水自尽的是汩罗江汩罗江系湘江的支流。吊沉湘这一句既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也点出了楝叶子的作用。

小时候我不知道屈原投江的故事,也不知道包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楝树槐树下玩“中国、美国”的游戏——就是把小朋友们分成两条战线两支队伍,用树枝作武器相互攻防。两条战线两支队伍间还设有敌我识别“系统”,“中国队”用楝枝编织的花环戴在头上,“美国队”用槐枝编织的花环置于头顶。正是学前顽皮的年龄,我和村中的伙伴常常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经常是父母亲喊了N次,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

村里的乡亲喜欢把楝树称为苦楝,我猜想原因与楝树苦难的命运有关。拿“出生”来说吧,楝树落地生根全凭偶然,或许是风吹落的树果,或许是飞鸟衔来的种子,反正农家主动栽种楝树的比较少见。但不管条件怎样艰苦,环境如何恶劣,楝树仿佛给一点阳光就灿烂,不管什么地方都能生根、开花、结果。

楝树还有一个优良品德,就是谦虚低调。春天来了,它无意与其它植物争功夺利,争风吃醋。既不像腊梅迎春那样,未叶先花,夺人眼球;也不像香樟冬青那样,四季常青,占尽先机。楝树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历经风雨的智者,一个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勇者。立春之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当别的树种迫不及待地争相绽放的时候,她不急不躁不争不抢,只是默默地挺立在风雨中积蓄力量,直到暮春四月万花纷谢,才紫丝晕粉悄然登场。待耐过酷夏,秋风吹得树叶凋零,楝树只将一树黄色的楝果,奉献给秋冬的太阳。

说起楝果,村里乡亲们习惯称它为“楝枣子”“楝楝蛋儿”。其外形逞椭圆状,开始时颜色青绿,泛着温润晶莹的光泽,入秋后颜色逐渐变黄。楝果的名字虽为枣,却不像枣子那样招人喜爱,因为它的果肉又苦又涩,许多人对它“退避三舍”。只有五六岁的孩子把它当成宝贝,既拿它当玻璃球玩,也用它来做弹弓的子弹,我小时候就经常拣楝果子这样玩儿。

秋末冬初,楝树的叶子落尽后,楝果变成深黄色,果肉会变得发软,此时便会有成群的喜鹊前来啄食。喜鹊啄食时十分精巧,首先用长长的喙,去啄去楝果的果肉,然后才将果核剔落地下。此情此景,被宋代文学家陆游观察捕获写入诗中:“楸花楝花照眼明,幽人浴罢葛衣轻。燕低去地不盈尺,鹊喜傍檐时数声。”

岂止是喜鹊爱吃楝果,凤凰也十分喜欢这一口。《庄子》秋水篇里就有这样的描写:凤凰幼鸟“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虽有人将“练实”诠释为竹子的种子,但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是楝果。

一位村中长者告诉我,楝花可以制作香水,楝果还是酿酒的原料。这位长者年轻时,就曾喝过楝果酿成的美酒。如此说来,楝树的一生虽充满了艰辛和苦涩,但最后还算功德圆,醇香醉人。这一点与凤凰涅盘有点相像,也与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有些类似——凤凰在浴火中得到重生,祖国在苦难中创造辉煌。

我们中国人有着浓重的家国情怀,爱小家更爱祖国这个大家。苦楝的谐音是“苦恋”,亦指人民群众对祖国深沉的爱,正像《共和国之恋》歌词形容的那样:“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如今,走进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不负韶华努力奋进,去争取国家和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