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茵陈香
(2022-04-13 10:12:57)
标签:
历史情感生活 |
分类: 散文 |
阳春三月,在豫北地区农村,正是吃茵陈的时候。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推崇,近年来茵陈也从乡下进入城市,甚至摆上了酒店的餐桌。我这个从小挖茵陈吃茵陈的农家子弟,虽然久居城市,却十分留恋小时候吃茵陈的感觉。每到这个时节,总要去菜市场或街边的小摊上买上一些。回到家清洗干净,蘸着蒜泥大快朵颐,那鲜香的滋味又勾起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茵陈也称白蒿,是辉县老家最为寻常的野菜,也是过年后第一批长出的“报春菜”,洪州一带的沙地里长有很多。故乡的早春尚有寒意,但经过冬天休养的茵陈,却像赶赴盛会似的,急不可待地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探出头来,竞相向人们传递着某种春的信息。仿佛是一夜之间,田间地头和荒滩草坡上,都有了茵陈的身影。
早春的茵陈色泽灰白,全身披着白色茸毛,绵软如绒。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看似朴实无华的寻常之物,却有着养肝护胆、解热抗炎和降血压等奇妙功效。当春寒料峭,豫北山区的柳树尚未泛绿之时,田垄地头就有茵陈不畏严寒迎风抖动,这给略显荒凉的土地抹上了淡淡的绿色,也给乡亲们生活带来了一丝光芒。曾经物质短缺的年代,到了阳春三月,农家窖藏的白菜、萝卜、土豆等主打蔬菜似消耗殆尽,而小白菜、菠菜、韭菜等时鲜蔬菜又尚未长成,值此青黄不接的特殊节点,农家饭桌上多为糊糊咸菜,可谓单调乏味之极。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人们便把食用野菜作为弥补蔬菜不足的一个途径。挖茵陈,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农事活动”。不但农家主妇挖,各家的孩子也被动员起来加入其中。记得我五六岁时,就已开始就从事这项劳动。
当然除了挖茵陈外,还挖荠菜、面条菜等其它品种的野菜。
待太阳爬上山头,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便挎着篮子,手拿镰刀或铲子,相约走出家门。到了地里,大家分散行进,比赛着寻找采挖品相好看的茵陈,直到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有时候,为了争挖几棵茵陈的采挖权,也难免争吵打架,好在吵闹之后不长时间,又和好如初。上小学之后,没有了大块采挖茵陈的时间,于是放学后就结伴而行,边玩边采,相得益彰,其乐融融。
茵陈的吃法很多,将其掺在玉米面里可做茵陈窝头。也可焯水后,做成凉拌小菜。晒干后泡水,再加点蜂蜜,就成了茵陈蜂蜜茶。不过,我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茵陈蒸菜。做蒸菜时,先将采挖的茵陈择好洗净,趁着叶子上还有水珠,倒进面粉拌匀。为了确保做出的蒸菜色泽青翠、蓬松通透,母亲会加入少量的小苏打和白醋,然后上笼蒸制,半小时左右,即大功告成。茵陈蒸制时,母亲常常边烧火边制作蘸汁,先把大蒜捣成泥状,再往蒜泥碗里倒入酱油、食盐、陈醋和香油等,一盘味道香美蘸汁便做好了。当翠绿松软、清香扑鼻的茵陈蒸菜端上餐桌时,我会飞快拿起筷子夹点蒸菜,蘸点蘸汁品尝一下,那绵软滑润的口感,回味悠长,只吃上一口,齿间内外都仿佛带着春天的味道,令人越吃越爱。
在我尽情品尝美味的时候,母亲经常这样教育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所以做人做事也要把握好时机,该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该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一旦错过,后悔晚矣。”
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下,我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进步,一步步走向远方,终于在繁华的城里成家立业,站稳脚跟。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我就到了耳顺之年,母亲也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那浸满母爱的茵陈总时常萦绕在我的梦里,并在心底泛起芬芳的涟漪,抚慰着我的乡愁,激励我珍惜时光,并珍视身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