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油菜新品种引发的变革

(2024-03-11 14:57:50)
分类: 四川政治经济

一个油菜新品种引发的变革

李传君

油菜产量低,亩产值不过1000元,除去成本基本无钱可赚。这是农民对种油菜的普遍认识。然而,这一认识在四川省营山县小桥镇被颠覆。去年该镇试种四川省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川油81号”,不仅让村集体和村民都赚到了钱,还让镇上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

这种油菜的特点是:每亩先收1500余斤菜苔,卖他个3000来元,然后再让其开花结菜籽,产量跟其他油菜品种不减少,这等于亩产值比其他品种多出了3000元。该品种2021年被培育出来,2022年在成都试种1000余亩,2023年在全川推广面积达50余万亩。

从村集体到业主农民都赚钱

步入小桥镇四喜社区,眼前是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稍远处是一道道青山,还有一条明净的小河。“我们村集体种了300余亩,另一个大户种了300余亩。”社区党支部书记鲜小东说,仅村集体这块,菜苔就卖了八九十万元,从眼下油菜花情况来看,菜籽丰收没问题。

谈起这个“川油81号”,大家很兴奋。去年9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上旬分三个批次播种,从12月上旬起,每个星期都可采一次菜苔,一直采到2月下旬,每批次可采三茬,每亩可采1500斤左右,每斤批发价超过2元,每亩菜苔产值就能达到3000元以上。

“根据成都周边试种的情况,菜籽每亩可收300斤到400斤,又可卖1000元左右。”小桥镇人大主席蒋子伟说。如今,小桥镇的耕地已无闲置,实行两季轮作,田里小春种油菜,大春种稻谷,地里小春种油菜或小麦,大春种玉米,尤其是时下流行的鲜食糯玉米。

大春的情况呢?田里的水稻亩产1000斤以上,产值1300元以上;地里的玉米亩产值也在1000元左右。全年拉通来看,每亩田所有成本在2000元左右,每亩地的成本也在1800元左右,那么实行稻油轮作和玉油轮作,无论田或地,每亩纯利润均可达3000元左右。

“无论是业主种,还是村民自己种,这么高的利润是以前不可想象的。”鲜小东说。不仅如此,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四喜社区300余亩,可获得利润90万元左右,按照20%留归村集体计算,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另外,村民务工也可挣钱。

小桥镇龙岩村,村集体共种植“川油81号”600余亩,另一个大户种了100余亩,其余村民种了200余亩。“村集体这600余亩,模式与其他地方不同,我们只种小春这一季油菜,大春的水稻或玉米还给村民种。”目前,小桥镇共种植“川油81号”10000余亩。

从寻找出路倒逼出来的变革

“今年,我们还将推广10000亩。”小桥镇党委书记吴利民信心满满地说。然而,在去年7月前,吴书记可没这样足的信心。那时,他正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困。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尽管粮食安全已经深入人心,但种粮不赚钱的现实却总调不起农民积极性。

以四喜社区为例,总人口2800余人,可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1700余人,留守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只有约400人,平均每户不到半个劳动力。“1700余亩耕地,近几年虽然没有撂荒,但农民普遍只种一季,尤其是1100余亩田,冬季基本上是闲置的。”鲜小东说。

既要让地不季节性闲置,又要让农民有种地积极性,出路在哪里?吴利民带着这样的困惑找到四川省农科院。幸好他碰上了作物研究所的崔成博士。崔博士向吴书记推荐了“川油81号”,说种这个品种,收益至少可以翻番。吴利民当即邀请崔博士等专家去小桥调研。

调研的结果当然是小桥镇很适合。可在各村社开会动员时,农民产生了层层顾虑。从来没种过,不知道产量如何?采了三茬菜苔,还能结菜籽?就算能采菜苔,这么多往哪里卖?于是,镇党委、政府号召党员干部、村集体率先带头示范,一些有见识的业主也加入。

种子一下地,镇村干部便四处为菜苔的销路奔波。“我们首先利用各种渠道去发动乡贤,通过本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们找到了重庆市渝北区一名政协委员,她很愿意为家乡出力,于是重庆新世纪超市的大门打开了,一个冬季就收购了我们几十吨。”吴利民说。

接着,成都、南充及周边地区市场纷纷打开。“因为这种油菜的菜苔,吃起来又甜又脆,经检测钙和锌含量很高,所以很受市场青睐。”吴利民说,16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还在小桥镇龙岩村召开了绿色高效油菜重大突破性新品种“川油81号”示范基地现场会。

从社会化服务到全产业链布局

向阳社区的何绍吉,名下有几块牌子,小桥镇吉祥粮食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小桥镇吉祥粮食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营山县梓玮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目前,他在营山种植粮食2000余亩,去年“川油81号”推广时,他一共在四喜社区和向阳社区种植500余亩。

何绍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7台拖拉机、7台收割机、5台无人机及11台插秧机,并建有烘干设备2套,日烘干能力30吨,除了服务自己的2000余亩种植面积外,还可对外开展服务5000亩以上。小桥镇也正在整合各业主的农机设备,在全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就目前来看,全镇的农机数量完全可以满足本镇耕作面积需求,能够充分解决因劳动力短缺导致季节性撂荒的问题。”吴利民说。以往的冬闲田,全镇达六七千亩,而今全部实行稻油轮作,仅就三茬油菜苔来计算,便增加了农业产值1800万元至2100万元以上。

“川油81号”油菜苔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小桥镇正在加紧注册“锌高钙”商标,连同油菜苔在内的本地土豆、糯玉米等绿色生态农产品,该镇正在打造“小桥人家”地域品牌,同时还在菜籽油加工等方面延伸,进一步开发乡贤、乡友等市场资源拓展产业路。

镇上准备利用一所闲置学校,改造成3000平方米的粮油产品加工厂,已规划上马的低温冷榨榨油生产线,日加工能力为5吨,可完全解决全镇菜籽油加工问题。据悉,“川油81号”油菜籽榨的油,营养价值同样非常高,目前仅在少数高档餐厅有供给。“通过乡友推介,我们的菜籽油已收到100万元预定货,每斤价格卖到了20多元。”吴利民透露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