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农业园区更多内涵
(2023-05-08 16:22:22)分类: 四川政治经济 |
赋予农业园区更多内涵
——四川省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观察
李传君
许多地方的农业园区业态单一,产值不高,农民更是受益较少。在农业不赚钱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园区建设中实现突破,使产业形态更加丰富,产值更高,农民受益更多呢?
记者日前走进四川省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耳闻目睹令人振奋。园区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同时又提升了产值;业主和农民既收获了经济效益,同时园区又赢得了社会效益。
园区已建成5.13万亩核心区,通过引进中化农业等14家业主,实行全程机械化种植,并实行稻油、稻麦轮作,年产稻谷25000余吨,小麦9000吨左右,油菜3800余吨。
园区挖掘营山进士文化,打造“双实研学基地”,在不宜种养的地方充分挖掘土地潜质,通过生产人才、生产人气,来生产人民币,已吸引县内外中小学及农民培训班的青睐。
园区自2020年建设以来,当地农民获得感日益增强。土地流转有租金,就地务工有薪金,自主创业有收益,村容村貌有改善,乡村治理有提升。总之,大家对园区夸赞不已。
立足农业,将粮食安全落到实处
“农业园区首先得姓农,必须立足农业。”营山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杨来春说,从2020年以来,营山县对园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东升镇朝阳村及骆市镇另三个村的核心区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辐射带动其他村,5.13万亩全是能两季轮作的良田。
园区最大的业主是中化农业,流转面积达8800余亩。该公司有完整的产业链,从种子培育到产品加工一条龙;同时他们还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自己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手段,通过100亩MAP示范农场,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通过现代化手段规模化种粮油,会有多少利润?稻谷亩产1000斤,种子、肥料、植保及耕、插、收、烘干和人工、土地流转费等成本,基本与产值持平;种植小麦和油菜成本稍低,加上各项补贴能实现利润。实行轮作每亩约为700余元纯利,8800亩约600万元。
园区本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在农田旁边建起名贵鱼种繁育基地,通过高密度养鱼池+田间种植实现种养循环。即通过每口池子的竖流器使鱼类粪便分离,接着统一排入农田进行自然处理,然后利用太阳能抽水机从农田再抽水到鱼池。该模式正在全县推广。
园区总规划面积15万亩,分三期完成,已建成的核心区为一期工程。可以预见,待三期全面完成,园区粮食产量及产值将增至目前二至三倍,更多业主和农民会通过种地赚到钱。“目前是省三星级,今年我们准备申报省四星级,最终目标是国家级。”杨来春说。
植入文化,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营山县为知名的进士之乡,从宋代到清代,该县共考取57名进士。在打造园区的时候,就融入了进士文化,园区故又有“进士之谷”的别称。同时,结合该县争创省劳动实验区的契机,又将劳动实践教育功能赋予其中,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和职业农民培训切入进来。
园区从深圳引进一家公司,落地成立四川纵横卓研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政府拼盘配套项目加公司自己投入,共投资1.2亿元,在几座不宜种养的荒山丘上建设了2.58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有教学楼、行政楼、实验大楼、学员宿舍楼及食堂等,可同时容纳2160人食宿。
“我们要打造全省有名的‘双实研学基地’,取名‘进士之谷’就是要激励来此接受教育培训的学员勤学上进,力争行行出状元。”县教体局实践研学办公室负责人张兴华说,自2021年3月到目前,园区已接待6万余人次县内中小学生,今后影响力将扩大到县外。
张兴华说,营山县劳动实验区已获得省级认定,园区还获得省级科普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创建单位等荣誉。7月,南充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将在这里举行。9月,园区“双实研学基地”将全面投入运行,这将是全省仅有的三个类似基地之一,其余两个在泸州和广元。
据透露,已有10余家县外单位跟园区签订协议,西华大学劳动实践基地已在园区挂牌。“全面运行后,将会辐射整个川东北地区,甚至川内其他地区,预计每年能接待60万人次中小学生,10万人次职业农民培训,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张兴华说。
融入旅游,将群众增收落到实处
据估算,如果每年接待60万人次,每人次消费200元,园区又将增加1.2亿元的收入。目前核心区农业种植面积5.13万亩,平均每亩产值2000元,也是1亿多元的产值。算上劳动实践带动的服务业,将成功实现产值翻番。加上其他项目的乡村旅游收入会更高。
另外,根据年接待60万人次的规模推算,“双实研学基地”可解决600余人就业,其中教师135人,安保84人,其他服务人员380余人。“以平均每人每年七万元工资来算,将给当地带来4000余万元工资收入。”张兴华说,算上第一产业,还可解决1000余人就业。
园区内的农民,土地流转每亩有300—400斤稻谷折算价的流转费,另外一块主要收入就是就地务工。目前核心区4个村,朝阳村留守在家有劳动能力的约400人左右,4个村大概在1300人左右。只要有务工的意愿,都可在园区找到活干,每月能挣1000元以上。
一些有头脑的村民借用“双实研学基地”的人气开办农家乐、民宿等经营项目。张兴华说,目前,这样的经营项目已有10余家,到正式投入运行,且人气达到最高的时候,这样的项目还会增加数倍。以每家每年50万元营业额计算,又是几千万元产值。
朝阳村的文华东,2019年从外地打工回来创业,看到园区建设带来的商机,随将自家四层楼改成农家乐和民宿。因他家是当地祖产厨师,因此生意很好。他的农家乐可同时开50桌餐饮,民宿可同时住30余人。每年油菜花节,他们家一月营业额达20余万元。
科学治理,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这不仅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同时又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实验基地。通过在产业布局和产业融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了产业兴旺,进而让群众生活富裕。据统计,朝阳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万元,比上一年净增加2000余元。预计今年的数据将突破2万元。
想想以前的朝阳村是个啥样?“虽然离县城仅10公里,但处于一条夹皮沟中,属几不通地带。”东升镇副镇长杨雄飞说,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靠传统家庭式种植为生,不说富裕,连摆脱贫困都难。因此好多村民感叹说,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好日子。
“现在道路四通八达。”杨雄飞说,园区建设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结合美丽新村建设,村民住房进行了危房改造及风貌打造,部分农民新建了一批小独栋、小院落,房前屋后的微田园,全覆盖的厕所革命,以及路灯、绿化等工程,真正实现了生态宜居。
通过政府及龙头企业和外来业主的引导,农民文化觉醒意识、政策法规观念均得到了提高。朝阳村脱贫户郑国义,以前喜欢争田边地角,甚至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跟村民打架。而现在的郑国义,不仅夫妻俩就地务工一年挣2万多元,还常常主动打扫起村道和社道。
营山县正在筹备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党委,正科级单位,园区所有村居及业主单位均在其管辖之下,以期有效地治理。教体局也成立了县劳动实践学校,教体局直属的公益性单位。“对园区‘双实研学基地’具有管理、协调、联系、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张兴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