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坡地到良田的革命
(2023-02-28 15:54:12)| 分类: 四川政治经济 |
从坡地到良田的革命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李传君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虽是达州市主城区,但其农业农村工作却没有掉队。从2019年起,该区一直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区),且考评均走在全省前列。通川区因其地形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农业基础条件并不算优越,但农业发展却并未拖后腿。
通川区有35.5万亩耕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8万余亩,并在逐年增加。据通川区农业农村局透露,这跟近几年该区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到目前为止,通川区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正在实施的有2万亩,涉及金石、青宁等4个乡镇9个村。
通川区的耕地,以坡地和梯田为主,且小块零星,为了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就必须提高耕地的农机作业能力和农田灌排能力,只有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近两年项目实施后的地方,均实现了满栽满种,各季节间作物套作轮作,无一块地闲置。
土地无闲置,一年两到三季粮
北山镇石龙村和丰登村各有500余亩地,都是2021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除了大部分地方种了油菜外,其余地方全是去年12月种的冬土豆,现在冬土豆已经收获10余天了,地已翻耕,旋耕机碾压的痕迹还能看到。到了3月,这些地将用于水稻旱育秧。
这两个地方原先都是坡地,坡度虽然不大,但地块却十分零碎。“最小的仅有0.04亩,最大的不过1亩,”石龙村党支部书记冯兵说,500余亩地就有七八百个田块,改造后减少到两三百个,最大的有4亩左右,最小的也达到了1亩左右。丰登村的情况也差不多。
石龙村位于北山镇到达州市城区的主干道旁,这一片比较集中连片,水源也较好,阳光充足,历来都是粮油高产区。据当地群众介绍,尽管条件好,但因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除了种一季主粮外,季节性撂荒情况比较严重。
丰登村就在北山场镇旁边,无论是水源、阳光、交通等条件都比石龙村还好,可情况依然是那样,留守在家的农村劳动力,除了大春只种一季口粮外,小春基本上就大面积荒芜了。“这种情况自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就彻底改变了。”丰登村党支部书记张前永说。
两村高标准农田一经建设完成,达州市通川区穗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将两处共1000亩地流转了,该合作社拥有耕田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10余台,还建有自己的烘干房,实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每年仅水稻就产出50余万公斤。
除水稻外,小春还种油菜和小麦,并与水稻轮作。或者小春种油菜或小麦,并与大豆或玉米套作,一年至少两季主粮。“其实还可以种一季,就是在玉米、大豆收获后,种一季冬土豆,冬土豆收获后正好赶上水稻旱育秧。”冯兵说,这样安排,土地完全没有闲置。
坡地变良田,激发种地积极性
青宁镇长梯村,从名字便可领会到其地形地貌,处于一片山坡,农田呈梯状分布。全村正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共713亩,但有8个施工点,分别被山林分割,每一小块又呈梯状,最大的一块202亩,小地名聋子湾,意思是站在别处随便喊,这里都听不到。
长梯村地处偏远,离青宁场镇6.5公里,离达州城区45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每天有十余台大型机械忙不停地施工,为的是必须赶在3月底左右完成,不影响今年水稻栽插。花如此大力气在这里搞高标准农田建设,说明通川区正在将这一工程向纵深推进。
长梯村党支部书记李正伟说,过去,聋子湾一带的群众真的很苦,就是去年都还在用牛耕田,就算买回一台小型耕地机,要把它抬到地里都很费劲。况且,这一带共50余户人家,仅10余户人常年留守在家,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70岁的人都算主要劳动力。
据施工方介绍,仅聋子湾这个点,原先就有六七百个田块,最小的只有0.01亩,真的是巴掌田,甚至连牛都无法耕作,只能用人挖。通过坡改梯、小改大,最终改造出来,平均一个田块可达2亩左右,而且2.5米宽的机耕道可串联每一块田,完全适宜机器耕作。
改造完成后,将大大节省人力。老支部书记王洪建今年75岁,一直在坚持耕种。“我家共有10余亩,以前我只能种三四亩,现在我一个人完全能种完这10余亩。”他说,这里的群众不懒,虽然都是六七十岁高龄,但个个都是种田能手,种田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李正伟也说,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没完工,就已经有外面的专业合作社来谈土地流转的事情,但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流转,都表示要自己耕种,当然会充分利用改造后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一年四季都不让土地闲置,否则对不起政府这么大的投入。
不贪大求洋,以高产高效为目的
如今,通川区正在进行全区高标准农田“百日会战”,除中央、省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投入外,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和政府融资方式,切实解决本级财政配套资金4000余万元,确保每亩建设资金不低于3000元投入,甚至达到了每亩3500元的标准。
青宁镇驻长梯村干部全小军说,区上要求工程建设以格田整治、渠系工程、提灌站、生产道路等为建设重点,以高效节水灌溉为突破口,补齐农田宜机化和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两块短板,最终实现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大幅提升。
通过去其他地区参观学习得来的经验教训,为防止工程完工后出现渗水、漏水甚至垮塌滑坡等问题产生,该区农业农村局下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蹲守指导,尤其对于坡改梯后的田埂地基要反复碾压、夯筑,并增设排灌水沟,以保证既关得住水,又排得走水。
另外,吸取一些地方盲目贪大求洋,违背客观实际高投入高规格建设,反而低产低效的教训,通川区在小改大的操作中,没有过分追求将田块变大变方正。“如果一味追求大和方正,那就还得往下挖,可很多坡地土层就那么点厚,挖深了就会触及石头。”张前永说。
为保证改造后的农田耕地质量提升,通川区不仅要求各地必须做到耕作层熟土覆盖,还由区上统一采购有机肥施加到改造后的农田里,去年共改造2.87万亩高标准农田,共施有机肥高达930余吨。不少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地,已变成一道产业兴旺的亮丽风景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