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海书展《发掘你的竞争力》读者交流活动预告

标签:
转载 |
2002年夏天,我从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还没毕业的时候,我就开始困惑了——今天我就从讲讲自己作为一个困惑青年的心路历程开始。
当时的困惑是,我到底能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进入社会。大学里我学习了四年哲学,其他时间都在舞文弄墨,或者在应付永远都对我纠缠不休的那些心灵问题。我有很多困惑,成长方面的,情感方面的,家庭方面的,职业方面的。
首先,我有一个身体上的先天不足。我右手的肘关节有问题,手心无法翻转向上,腿也有点毛病。这产生了一个结果,我成为了自己从小到大见过的唯一一个用左手写字的中国人。我的身体问题虽不是什么明显的残疾,但是足以使我失去很多工作机会,包括军队系统的,还有部分公务员系统的机会。
然后,我学习了哲学专业。大家都知道,文史哲是文科的基础专业,哲学更被称为是各种具体学科之母,但是在一般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冷门专业而已,很多单位也不大理解,招一个哲学专业的人能做什么用。
本来我是打算考中文系的研究生的,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我放弃了这个想法,觉得自己应该早一点出来工作挣钱,减少家里的经济负担。可是我走向了社会,开始求职时才发现,社会与我们本来想的非常之不同,那时我经历了一段足以称之为是文化震荡的时期。我发现,我们以往的教育及其所塑造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与我们要在其中摸爬滚打的社会的主体价值观之间居然有巨大的,有些人一辈子似乎都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就是我在《发掘你的竞争力》这本书里探讨的两大主题,其一是对我们过去所受教育的批判与反思,其二是对职场最基础文化的普及。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的姊妹篇,第一本书更直接叫《大学不知道》,更宏观,更有故事性,这本书讲了一些更加具体而微的实用性细节。
在豆瓣网的读书频道,读者们给这本书帖的头三个标签分别是职场、励志和个人管理,这还是比较中肯的。我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本职场励志的书,进行个人生涯管理的书,但绝非是那种流行的,时髦的成功学的书。泛泛地讲成功,我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我也觉得幻想只通过读书而走向成功是不切实际的,读书越多越成功是一种无知的思想。
教育,需要一种适宜性,读书太多或者太少都是一种祸害。
刚毕业的时候,我找到了出版社的工作,后来协助一些老编辑出版学术类的书,这很快就让我走到了山穷水尽,我决定探索新的出版方向,完成职业转型,于是就想到了自己曾最急切需要的这个方向,出就业指导类的书。
通过大量的调研,我联系了国内在此领域有名有姓的很多人,最快给我回复的是最有名的一个人,他就是徐小平老师,徐老师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他最大的声誉和争议,来自于他在新东方所开创的出国留学和人生咨询事业。
见到徐老师的第一面,他就以其特有的表达风格告诉我:“我根本就不想和你们的出版社合作出书,我觉得你个人文字能力不错,你应该到北京来工作!”当时,我执意要先与他合作出书,以后的事情出了这本书再谈,我们商定好了方案,不幸的是,我前脚离开了北京,后脚非典就爆发了,这本书的书稿由于非典造成的很多后续效应,一直没有着落。
于是,我就写了一个策划案,报给社长和总编,说我自己来写吧,到时候请徐老师来做个序言。
这段经历,我在这本书的后记《慢慢地爬往梦想》一文中有更详细记载。后来,这曾经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种遗憾,我坚持了一两个月,读了大量的职业规划的书,到最后却可耻地放弃了,或者说,幸好放弃了。那时候,我什么也都懂了,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经验。
你也可以写一本书,什么观点都不偏不倚,绝对正确,可是由于没有更深刻的经验性体会,对读者可能百无一用。
后来,我离开出版社,加入了新东方,成为了新东方著名非公开出版物《新东方精神》的编者之一,同时也是徐小平老师的助理,跟随着他进行了大量的学生咨询工作。
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新东方总部可能见不到徐老师,前台都引到我这里来,我就一个一个地跟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的改造……一般聊到哲学话题的时候,我就觉得真不错,大学这个专业是有用的,我还没完全丢掉历代圣哲的智慧遗产,其中有几个学生就会在最后拿出他们的《新东方精神》让我签名。
后来,我和同事在新东方网站上开辟了人生论坛,差不多是跟开复学生网一样的问答模式,帮助很多年轻人解答人生困惑,后来,我在《北京娱乐信报》开始写起豆腐块的职场专栏文章,后来有在《女友》和《大学生》杂志写专栏和文章,后来被徐老师看见,他说,你专门来做学生咨询吧,我给你发钱!
这样,从2006年到现在,我一直专门从事的是面对年轻人的就业与升学咨询工作。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有时会感到无助,你一个一个地跟他们谈论的东西,抵不过教育的流水线输灌给他们的东西,我需要把这些案例中有一般价值的东西呈现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更明智地选择人生,摆脱不当教育和不良社会环境造成的精神羁绊。
总会有人问我说,难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还需要职业规划吗?你做了计划,但是又无法精确预见社会变化,不是在作茧自缚吗?
我的回答就是,所谓人生规划,其目的是为了你的人生更好地被你自己掌控,增强对社会进程的预见力,从而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它是为了让你具备更好的经济能力,但更进一步的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如果我们的人生规划是一条绳索,让你看到的是人生路唯一的一种灰暗的可能,那么这样的规划不要也罢!
自由思想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你才知道人生有好或者坏的选择。总是有那么多的人,他们来求助于我们,只是希望在思想上偷懒,找一条捷径成功,这样的情况,神仙也爱莫能助。
从前,我们生活在一个依附于体制的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中,那时候的人,体制已经帮助你安排好了生活,由于没有个人选择的更多可能,所有不太需要人生规划。今天,全中国每年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一年的指标只有900万个(包括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位),可是每年仅大学应届毕业生就有600多万,在体制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一毕业即失业,是一个注定难堪的现实,这时候才更需要你有觉醒的意识,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并且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把它微观缩小到就业市场,提出了很多技术化的解决方法,希望帮助你更好地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有更多的问题,我们可以现场再进行交流互动,谢谢大家!
8月16日下午四点到五点,上海书展(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第二活动区,讲座和读者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