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经岁月沧桑、兵火战乱、人为毁坏等诸多原因,中国有些古钱币至今已如凤毛麟角,存世量极少。有的至今仍是“孤品”,如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北宋隶书“绍圣重宝”、明代“永乐通宝”背三钱;有的存世仅有数枚,如五代十国的“大蜀通宝”、“大齐通宝”,辽代的“天显通宝”,有的存世不过数十枚,如先秦的“三孔布”、齐“六字刀”,五代十国的“天策府宝”、“乾元重宝”等。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问题是哪些古钱币属于稀世钱币,这就需要收藏爱好者潜下心来多阅读书籍,多查看专著谱录,多了解各类古钱币铸行以来的出土情况和存世量的有关报道,做到胸中有数。这些稀世钱币是我国古钱币历史长河中闪光的“珠贝”,本人现将这些稀世钱币从浩渺无边的古钱币“大海”中采撷出来,以供古钱币收藏爱好者辨认和识记。
先秦时期:桥足半 布,三孔布,博山刀,晋阳匕,齐六字刀,“东周”、“西周”(圜钱),共屯赤金(圜钱),特大型空首布,“东周”、“安周”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晋半 平首布,梁半尚二百(金)当 ,垂二 ,阴晋半 ,洮涅 锐角布。新莽时期:中泉三十、壮泉四十。
南北朝时期:太夏真兴、永光、景和。
唐代:咸通玄宝。
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天成元宝、永平元宝、天德重宝、天策府宝、乾封泉宝(楚)、广政通宝、大蜀通宝、保大元宝(背天)、永通泉货、大齐通宝、乾亨通宝、永安一十、永安五百、永安一千。
两宋时期:建国通宝、圣宋通宝、咸平元宝(折十)、祥符元宝(折十)、九叠篆皇宋通宝、建炎元宝、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铜质钱牌、绍熙通宝、绍熙元宝(折五)、庆元通宝(背永)、开禧通宝(折十背利)、嘉定元宝(背越)。
辽代:天显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通行泉货、会同通宝、天禄通宝、天朝万顺(契丹文)、清宁元宝、咸雍通宝、乾统元宝、乾统通宝。
西夏时期:贞观宝钱(西夏文)、元德重宝、元德通宝(楷书)、大安通宝、大德通宝、乾元宝、光定元宝(篆书)、人庆宝钱(西夏文)。
金朝时期:皇统元宝、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贞通宝、贞元宝、天眷通宝、大定通宝(折五)、泰和通宝(折十楷书)、泰和重宝(折三篆书)。
元朝时期:大朝通宝、中统元宝、大元国宝、至正权钞、大德通宝(折三)、至大通宝(蒙文折三)、大元通宝(汉文)、至治通宝(折五)、至元通宝(折十)、至正通宝(背满汉文记值十)。
明朝时期:大中通宝(背鄂、济、福、京、桂二、三福、广二、广三、广五)、洪武通宝(背京、鄂、济、广二、广五、桂三、桂五)、永乐通宝(背三钱)、弘治通宝(折五)、嘉靖通宝(背二钱、三钱、五钱、十一两、光背大钱)、崇祯通宝(背二大钱、背十二两)、大明通宝(光背大钱)、弘光通宝(楷书光背)。
当然,这些稀世古钱币基本上已进入各个博物馆或已成为大收藏家的箧中珍品,难得一见。如今,以“捡漏”价买入它们的机会几乎等于零。但是,如果我们对它们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万一将来碰到了“捡漏”的机会,就不至于因为不了解而错失“珍品”。
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箸篆,“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当时以一枚兑换折一钱五万枚,堪称虚值大钱之冠,民不乐用,流通时间不长。
阜昌通宝
在金朝灭掉北宋以后,曾扶植一个大齐国,建都大名府,后迁汴梁,皇帝是刘豫,年号阜昌(公元1131~1137年)。在此期间铸行阜昌元宝小平钱,直径2.7厘米,重4.5克;阜昌通宝折二钱,直径2.85厘米,重7.3克;阜昌重宝折三钱,直径3.3厘米,重9.2克。均为真、篆书对钱。大齐国在金朝羽翼下虽仅存七年,但所铸钱币却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钱精整。
永安五百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铸行的钱币。永安五百有两种,一种是铜钱,一种是铁钱。铜钱存世是孤品,没有定价,国宝级文物。铁钱的话20年前的标价是2000RMB,现在的话估计在3~10万之间。
永昌通宝 明末李自成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据西安铸币。有小平折五两种,此为折五钱。
大布黄千
新莽钱币。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后,改铸钱币。除沿用汉代的方孔圆钱之外,他还下令铸造一批布币。大布黄千便是其中的一种。新莽货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版别亦多。大体钱文以悬针篆为主。这枚大布黄千布币,平首平肩平足,腰身略收。首部穿一孔,用以绳系。正背两面皆铸为不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没有中线者)。钱文为右读,布局在中线左右两侧,均匀得体,笔划流畅。新莽布币系铜锡合金铸造,露铜部分呈青黄色,币身较硬,鉴定时须轻拿轻放。新莽时期铸币量大,币形也多,因此伪品较多,钱币收藏者一般不易鉴别,市场上也很难见到真品,除大布黄千外,新莽还铸行过六泉、十布等钱。大布黄千有通穿和不通穿两种。通穿大布黄千钱价格约35元,不通穿钱则略高,约人民币680元。

“大泉五十” 品种从币值形态分有二大类四种。官铸的“大泉五十”钱径约28毫米,质重十二铢,出土实物合今制8克;厚重型多系盗铸币,重量10克左右,实物中有重达15克者。另一类系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废止宝货制允许“大泉五十”贬值、“枚俱值一,与新币并行流通”期间,民间熔毁厚重“大泉五十”盗铸的薄小“大泉五十”,实物径在26毫米,重在3克左右。还有一种系王莽新朝末年动乱时期私盗铸的“大泉五十”幺荷钱,实物质重在o.5克左右(图1)。上述四种,厚重型及幺荷钱比较少,其他两种出土量较大,为常见普通品种。
建炎重宝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至四年(公元1127—1130年)铸,铜质,篆书,系初铸当十钱,后停用。存世稀罕。
大观通宝
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始铸。钱文系徽宗御书“瘦金书”,形制精美,文字铁画银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泉”之一,深得收藏者的喜爱!
崇宁通宝
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铸造。宋徽宗在政治上并无建树,但字写得很好,所写“瘦金体”,有“铁划银钩”之称。他登上皇帝宝座后,曾书写了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钱文。这些钱被人们称为“御书钱”。在这些“御书钱”中,崇宁通宝的钱文又是最秀美者。
兴朝通宝
明末起义军首领孙可望所铸。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大西国王张献忠在四川西充败死,其义子孙可望率残部奔滇,四年三月入昆明。南明永明王诏令未至,明巡抚吴兆元等倡议尊孙可望为国王。孙可望遂称东平王,国号“秦”,铸“兴朝通宝”。钱文隶书对读,宽郭。背“壹分”,系折银数。当银一分使用,即当十钱(当10个小平钱使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