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咬文嚼字》“咬”“名博”叫好

(2012-01-01 08:48:18)
标签:

杂谈

            

为《咬文嚼字》“咬”“名博”叫好

          为《咬文嚼字》“咬”“名博”叫好
   

      2011年岁末,看了一些报载关于《咬文嚼字》准备在2012年“咬”“新浪名人博客”的报道及一些评论回应。据报载: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继咬嚼央视春晚、百家讲坛和知名作家之后,2012年“众矢之的”锁定“新浪名人博客”,在综合了博客粉丝数、点击量、更新频率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基础上,选出12位博主,对其博客“吹毛求疵”。

    日前,《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社会语言文字已处于全面混乱的严重态势,网络赋予每个人创造的权利,而语文研究的缺位又导致了社会表达无权威状态。名人博客受众多、影响大,理应在用字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郝铭鉴呼吁,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要关注当代社会语言生活,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让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健康地发展。 
   《咬文嚼字》副主编黄安靖认为,“网络,就像一头怪兽,闯入我们的生活。它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表达方式,它随意,没有规范,有时是语言智慧的展示区,有时也是语言差错的泛滥区。”他说,此次拿名家博客文章“开刀”,正是因为他们受关注度高,转载率也高,代表了网络语文的高度与方向,《咬文嚼字》决定从这里切入,推动网络语文的健康成长。
    我作为一名曾经的文字工作者,一个热爱祖国汉语言文学者,我是十分欣赏并赞成《咬文嚼字》此举的。《咬文嚼字》的主编与副主编的话也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为他们的此举叫好!为他们以纯洁祖国语言文字为己任的精神叫好!
    也许有人会认为,《咬文嚼字》此举有些小题大做,也未免有点苛求了,博客本是自家的小菜园,随意、随性,自己爱种啥种啥,即使种草别人也管不着......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要知道若“真水”等草根之博有些瑕疵,有些错谬,或许是无伤大雅的;但对名人的博客就不能以此标准要求了。上面《咬文嚼字》主编与副主编其实说得已很清楚,我再赘言几句,这些名人的博客关注的人多,影响力大,有引领大家的表率作用,他们的错是不容忽视的;再者,他们的博文大多都是登了报、出了书的,试想名作家一本书动辄有几万册、几十册印数,如果书中有一个错误,岂不是有几万个、几十万错误流传出去了吗?!“三人成虎”,如果几位名作家都犯同样的错误,而许多信赖他们的读者、阅世不深的青少年等再误读、误解、误会、误用......真是想想都觉得后怕!
    也许有人又要说,他们有些人不是文科毕业,即使现代汉语言文学教授写文章也难保没笔误......此观点我赞成,但这并不是应该出错的理由。因为,这些名人、名作家基本都是受过很好的文化熏陶的,他们的文字功底一般的人也是无法企及的。至少,不应该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次,《咬文嚼字》选出12位博主,对其博客“吹毛求疵”。方舟子是第一个被“咬”的,对此,方舟子说,自己博客中的文章大多是在杂志刊物上发表过的,都经过校对,所以错误应该不多,自己在撰写时也比较仔细,但难免疏漏。“很多读者也会给我留言,挑错,小错误我不会计较,但根本性的错误我还是会认真考虑的。”对于网络语言差错,方舟子也有自己的看法,“网络语言,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特色,有些可能是为了调侃,故意为之,并不是写错的,也有新造的词,说不定还能成为流行语。”
    对方的这种说法我不太赞同,方认为“文章大多是在杂志刊物上发表过的,都经过校对,所以错误应该不多”,写到这,我不得不为校对工作者的辛劳说点话,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报纸校对工作难度更大。由于报纸的时效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必须与时间抢速度,往往是“万千文字眼下过,对错只在一瞬间”。很多时候,根本没时间让你去琢磨、查询、商讨。而记者的许多稿子是在“火线”采访,匆匆写就的,编辑们有时也没有充裕的时间推敲,只有靠校对拾遗补缺,把好最后的关,这给校对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书刊的校对时间虽充裕些,但若碰到老学究的手书文章或粗心的作者不仔细审阅自己的电脑稿,有些深层次的错误也难发现。所以,我认为,文字或文学方面的错误要从源头抓起比较好。前面作者的失误少,后面校对的工作就会轻松些。当然,作为一个校对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力争做一个合格的校对,要协助编辑把好关,既要忠于原稿,还要高于原稿。
    另外,对于方说的,“网络语言,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特色,有些可能是为了调侃,故意为之,并不是写错的,也有新造的词,说不定还能成为流行语。”这点,我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为了“特色”和“调侃”,甚至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抑或运用语言艺术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不是不可以,但不能误人子弟,更不能引人误入“歧途”,而完全可以运用引号的功能或加以说明来解决这类问题。正如郝铭鉴所说,语言文字就像流动的河流,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它应该是在河道内流动,如果没有边界约束的流动,自然会泛滥成灾。在人人有创造权利的当下,更需要社会的权威和引导。
    我很敬佩郝铭鉴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自己作品的高标准、严要求,不姑息自己的错误,以身作则。当年他出《文字的味道》这本书时,初版后,他读了三遍,又发现了一些错,再版时要求把错改掉再印。可出版社开始时却不同意他改,因为改动了就要重新制版,加大成本,否则出版社只要重新印一下就可以了,而郝铭鉴却说,“我自己出钱改。” 这是何等负责的精神!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运用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文化要普及;行文须规范。这应是我们的题中应有之义。祖国文化渊源流长、汉语言深奥繁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不可能完全驾驭,也不可能全都掌握。但我们可以力求规范,力争文章不出、少出错。特别是名人的博客文章应尽量减少文史差错、文字差错、翻译差错,在行文用词时,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真正起到表率与引领作用,推动网络语文的健康运用。现时文风每况愈下,许多人急功近利,面对一些人的浮躁心态,我希望更多人来支持“咬文嚼字”的精神。
    我很赞成这样的评论,“人无完人,学无止境。学者也是分专业领域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学者。除了语言文字学者,偶尔出个把语言文字的差错有情可原。不过知错就改应是一切领域的学者应该具备的品格。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喜欢《咬文嚼字》,敬佩杂志对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所做的卓越贡献!”
    为了推动网络语文的健康成长,为了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让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健康地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2012年被“咬”的12位名家有肚量承受纠错、有气度能够改错!

为《咬文嚼字》“咬”“名博”叫好
       图片来自网络  真诚感谢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