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4亿个吊瓶 谁支着?

(2011-01-08 19:15:36)
标签:

杂谈

   前言: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就觉得触目惊心,104亿个吊瓶可不是个小数目。不由得想起在2010年的岁首,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新年寄语----  转变理念  告别医盲 》,在文章中我希望大家告别医盲,树立健康的理念,增加健康知识,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生命。“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挂水,能用中药就不用西药(因为中药毒副作用相对要小点),能食疗的就不用中药。”我们每个人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多学养生保健的观念和智慧,不能稀里糊涂得病,迷迷糊糊吃药,最后成了庸医的牺牲品!养生保健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疾病和延缓寿命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大家不生病、少生病,防大病。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就注重养生保健吧,在新的一年里,转变理念 、告别医盲,把健康的金钥匙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04亿个吊瓶 <wbr>谁支着?

   104亿个吊瓶 谁支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在西方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通常来说,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只是在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医师高燕面临这样的尴尬。“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的,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拍桌子。”这位主任医师努力模仿着这些病人愤怒的语气,“我都这么难受了,发烧的温度这么高,你们医生一点都不同情我!”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方舟子说,“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

    “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杨霞说,“其实,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不仅如此,静脉注射在感冒发烧等“战场”上,常常被称为“大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还有隐藏的风险,可能造成额外的“伤亡”。

  “从我们医学上来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高燕介绍说,“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在药物治疗中,不同的药品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当人们使用口服的药片、胶囊的时候,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造成的不良反应也相对比较轻。一些可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掉了。

  当人们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时,药物就能够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又快又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

    不少人推测,经济利益也是如今中国医院里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这种被称为“以药养医”的问题正推动着“吊瓶林立”的现状愈演愈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错误认识。

  “还有个别医生为了争业绩、拿回扣,只能拿患者‘开刀’。”刘又宁说。
   “病人在医院里扎堆儿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方舟子说。

  如今,“吊瓶大国”的现状还在继续。


    资讯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节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