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是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
此前,数字出版呼声虽高,但这些声音主要来自技术提供商,政府在具体项目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到2005-2006年,这种情况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变化的标志之一是政府部门开始关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数字出版战略,并把它写进了政府文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
2005-2006年,也是数字出版概念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在此之前,尽管出版业一直进行着数字化的变革,经历了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网络出版等不同时代,但明确以“数字出版”来概括这次出版业的变革,是2005年的事情,其标志是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召开。继首届数博会之后,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又召开了数字出版年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成立了数字出版研究室和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一系列有关数字出版方面的文章发表出来,新浪对数字出版话题组织了专门的访谈和在线直播,这一切都表明数字出版概念已被业界广泛认可,并正在成为新的出版产业的代名词。
2005-2006年,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提供商已不再孤军奋战,他们上连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下端则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之中。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综合各种统计数据,预计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将逼近200亿元。其中,中国网络广告收入将达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将达5亿元;电子图书(E-Book)收入将达1.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将达55.2亿元,在线音乐收入将达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到2006年底,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将达80亿元。
《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选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