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长安文化

(2020-03-08 13:16:41)


长安文化当然是关于长安的文化。不过长安的范围在里,时段又居何许?长安的前身是谁,后裔又是谁?尤其是:长安文化具什么特点?它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反复考虑的。

实际上对长安文化之研究早就开始了。远在宋,其赵州人宋敏求的著作便是考察长安文化的,凡特产,土贡,风俗,户口,街坊,山川,道里,邮驿,宫室,城郭,官府,皆有涉及。他所纪的多是唐长安,此间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已经东移,长安一变为旧都,热闹尽去,繁华悉落,到了研究的时候了。更远的在汉,其陇东人辛氏便有著作考察长安之文化。他所录的多为汉长安,尽管物事简单,但它却是长安研究的发轫。还有汉的赵岐,晋的葛洪,唐的韦述和杜宝,宋的张礼和程大昌,元的骆天骧,清的毕元,都有关于长安的著作行世。这些先贤皆是在文化意识没有完全觉醒之际对长安进行考察的,今人往往视其著作为资料,然而仔细分析,当是长安文化之研究。

正宗的长安应该是唐长安和汉长安,正宗的长安文化也应该是唐长安文化和汉长安文化。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唐长安289年,汉长安225年,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研究唐长安文化和汉长安文化的意义很是重要。然而正宗是正宗了,但它却也难免狭小了。先贤常常会用长安把建立于关中的国都统摄起来,唐之前的隋大兴,汉之前的秦咸阳,秦之前的周丰镐,都属于长安,于是长安文化就随之宽厚起来。也许这是一个优秀的传统,今人不继承无以科学地研究长安文化。然而先贤也有其局限,不但汉陇东人辛氏当年缺少考古知识,即使宋赵州人宋敏求当年也是缺乏考古知识的,所以先贤未能将史前半坡母系氏族社会,更未能将蓝田人纳入自己的考察范围。今人已经有了考古发现,既然如斯,那么今人是否应该把长安文化的时段向上向前向远追溯呢?现在的西安是民国西安的沿袭,也是清西安和明西安的沿袭,当然也是古都长安的沿袭,既然如斯,那么长安文化就包含着西安文化了。

我以为,长安文化是以唐长安和汉长安为基石的并以其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在关中斯地,它的上线直通半坡母系氏族社会和蓝田人,它的下线径入正在创造着现代化和推动着全球化的西安人。长安文化在历史上是主流文化,官方文化,现在它虽然表现为区域文化,民间文化,然而它的一些元素也常常升华为主流文化和官方文化。长安文化有国粹的颗粒。长安文化是活的,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动态。

长安文化充满了开放性。它一直能够吸收属于异己文化的物质品类和精神享用,通过丝绸之路,长安引进了西域的果木,菜蔬,禽兽,珍宝,服饰,音乐,舞蹈,竞技,佛教,基督教—景教,祅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它也慷慨输出,凡丝织,漆器,竹器,凿井术,造纸术,医药,书法,儒家思想,可以尽他人采纳和学习。多少世纪之后,中国人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理念,接受世界贸易规则,显然是中国文化开放性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当然有当年长安文化开放性的渗透,甚至有它所给予的恒久动力。长安文化洋溢着一种宽容性。中国妇女的审美权利最早是在长安得到了社会尊重的。中国作家的言论自由权利最早也是在长安得到允许的,杜甫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一个盛世的批判。长安文化体现了变通性。秦宫汉居,隋宫唐坐,修漕渠,造曲江,实施和亲政策,甚至借兵回纥以镇压内乱,收复长安。长安文化的变通性实践,现在显然发展为中国人治世的智慧了。长安文化有端正性。长安所在的关中处四塞之内,季节分明,日升于东,日落于西,天列北斗,地贯终南,从而形成了一种端正的时空观,并影响到建筑设施和日常生活。大道直行的意识便在这种端正的时空观及其环境之中孕育和形成,所以长安难存邪歪之气,颓废之气,卑怯之气。长安总是荡漾着旷达之气,豪迈之气,硬朗之气。长安文化含尚义性,这是由长安文化的端正性演化而来的。

我是长安人,喜欢长安文化,觉得长安文化是十分养吾之魂的。长安在关中,关中有长安,遂好在关中考察史迹,以探长安文化的沉积。 

 

          选自《关中:长安文化的沉积》,商务印书馆,20116月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朗读者的心
后一篇:向往乡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