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华严宗祖庭
(2018-08-30 00:44:01)
华严寺在少陵原南坡的四府村,俯察樊川,远望秦岭,难得有如此宏阔且透彻的视野。
华严宗之根,深扎印度佛教。大约公元2世纪前后,东汉之际,进入中国。到公元3世纪,在三国,便有人汉译佛经了。西晋继续,到东晋,汉译佛经之人更多。到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之间,印度佛经的华严思想便吸收了中国观念。以其结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华严宗渐渐中国化。
华严宗初祖杜顺,雍州万年县人,今之西安人,南北朝时代,公元557年生,18岁出家,广劝天下之人念阿弥陀佛。他有著作,其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即法界缘起说,在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为华严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弟子颇多,智俨最为出色。
华严宗二祖智俨,天水人,12岁受杜顺欣赏,收为弟子,14岁出家。曾经发愿专治华严理义,并勤于著作,腾声空门。公元668年,在清净寺圆寂。弟子颇多,以法藏最为出色。
三祖法藏本是康居国人,其祖父流寓长安,他也就生于长安了。智俨讲经,其心领神会,为智俨所喜欢,收为弟子,觉悟甚快。28岁便讲经于太原寺,云华寺,大名鼎鼎。公元696年,女皇帝武则天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其贤首之号,为贤首国师。参加佛经汉译,他任证义。他还遵女皇帝武之示,在洛阳讲经。公元712年,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其以懂梵文,著作极繁,尤以发展了智俨的华严思想,完善了智俨的理论,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人。弟子颇多,澄观最为出色。
四祖澄观,越州山阴人,今之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广习佛经,尤重华严。尝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经,誉达京师。公元796年,应唐德宗之诏入长安,汉译华严之佛经,得教授和尚之号,并获紫袍。奉命在草堂寺疏义,旋即受召,进宫室为上讲经。上朗然觉悟,赐其清凉国师之号。唐顺宗和唐宪宗也以国师之礼相待。公元810年,他有答唐宪宗之问,述华严妙旨。上惬意,赐其僧统清凉国师之号,任国师统,勅有司铸金印。公元839年,澄观圆寂。其著作宏丰,不只对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皆有价值。弟子颇多,以宗密最为杰出。
华严宗五祖宗密,果州人,今之四川西充人。公元807年,赴京师参加贡举考试,幸逢道圆大师,竟放弃加官晋爵之途,出家修行。偶读澄观篇籍,深感精邃。至公元812年,其诣长安,见澄观,昼夜随侍有两年。以后入终南山智炬寺,穷经而作,久不出岩穴。曾经居兴禅寺,草堂寺,丰德寺,迁圭峰山小庙。唐文宗知其高深,诏其进宫室,询其真谛,所答如意,上遂赐紫袍,赐大德之号。公元846年,坐化于兴福塔院。其弟子数千百人,可惜俄顷发生法难,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华严宗也残遭摧残。
唐亡,佛教在长安的灿烂岁月便过去了。不过中国佛教之华严宗,自有其对中国哲学的贡献。理事,体用,总别,是它自觉和广泛运用之范畴,这相当精彩地解释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因为法藏大师是华严宗实际创立人,他有贤首之号。又称法界宗,因为华严宗的根本教义是法界缘起说,指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佛智慧本体的表现和作用,其相互依存,相互关摄,相互平等,圆融无碍,和谐统一。又称圆明具德宗,因为华严宗把自己的理论判为释迦牟尼教法的最高境界,谓之圆明具德。
华严宗初祖杜顺之圆寂,在公元640年,葬少陵原,筑华严寺,起杜顺灵骨塔。宋学者张礼尝游长安城南,读了华严寺的唐碑,说:“华严寺贞观中造。”据此推断,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是华严寺最晚之筑时,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是华严寺最早之筑时。张礼所读唐碑,现在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其纪录了杜顺的行业。智藏是豫章上高人,今之江西南昌人,13岁出家,大约在公元780年至783年之间入长安,有一度为华严寺住持,可惜他在此没有一物所留。宋人和明人的笔记可征,当年华严寺有法堂,会圣院,澄襟院,东阁。除起杜顺灵骨塔以外,还有二祖智俨塔,三祖法藏塔,四祖澄观灵骨塔,五祖宗密塔。华严宗的祖庭当在这里,可惜天地大化,岁月剪裁,此庙目前仅存杜顺灵骨塔,在东,澄观灵骨塔,在西。
我小时候一再过华严寺到樊川去,塔高塔低,塔大塔小,风铃在响。1992年,华严寺和我的感情是这样的:
华严寺伶仃的两座砖塔背负红日默默相对,它们一大
一小,一高一低,以衰弱的姿态,抗拒着风雨的浸泡和反复
滑坡所带来的威胁。这种情景令我感动,站在那里仰望着,
忽然茅塞顿开,一下明朗起来。我踩着乌黑而潮湿土块,艰
难地爬到砖塔下面,用手抚摸着唐代的遗产。锈迹斑斑的风
铃微弱而鸣,仿佛是宇宙的私语,一种苍凉之感让我辛酸。
恰恰20年之后的一个清晨,我至华严寺,看到杜顺灵骨塔和澄观灵骨塔仍在。此庙似乎还增加了宝殿及其堂阁寮室,然而拘于其墟,皆比较简易。尽管少陵原南坡狭陡,不过久有僧于斯修行,尤以光慧僧可贵,这里增加的设施似乎多是他发愿所为。可惜难禁的掏崖取土,使华严寺的基础一直在缩小。渗水也导致塌方,它迫在眉睫地威胁着两座砖塔的安全。显然意识到了危险,有人正在砌其南坡,以加固此庙的基础。大约是为了防晒,巨大的黑布覆盖着由混凝土弥缝的斜面。不过也有人以垃圾填坑,或偷倒垃圾,遂使华严寺下方一带肮脏不堪。一辆汽车沿华严寺周边的弯道蜿蜒而行,白尘如烟,弥漫半空。一旦风吹,浮灰俱净,遂可见少陵原南坡裸露斑斑,只有某些阴处长着野蒿或野花。我独吟着:国在山河破,形胜草木疲。
附记:至相寺
至相寺也是华严宗的祖庭。其在天子峪,或曰田子峪,或曰楩梓谷,或曰便子谷。所谓终南正脉,结在其中。峰众路曲,不过可以通车。在此庙所见山门,观音殿,地藏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侍寮,云水堂,法堂,或诸僧生活之区,皆是新的建筑,混凝土用得十分娴熟。法堂前一国槐,法堂后一银杏,皆是隋唐之木,经千年风雨,皮老苍苍,枝叶青葱,让人敬仰。
有僧在洗衣,其搓毕,提灰袍出水池,持架子撑开,悬挂铁丝上。有三僧从麻袋取白菜,置竹席上晾之。有一个年轻的和尚,两指捏着一只尚未长毛的其喙发黄的死了的麻雀,连连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疾步入林,选一白杨根部,挖土埋葬。
当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禁断佛教,有静蔼僧隐居于斯,之后有普安僧投奔过来,遂引三十余僧相携修行。到隋恢复佛教,僧便纷纷出山,不过有静渊僧不去,随之借势筑至相寺。不久智正僧至此,拜静渊僧为师。华严宗初祖杜顺是否在至相寺住过,难考,但杜顺弟子智俨却是住过至相寺的,并随智正僧修行。智俨在此还有两个弟子:一是法藏,华严宗的实际创立人,一是义湘,新罗人。公元662年,义湘到至相寺来,十年以后,返新罗筑浮石寺,成为海东华严宗的初祖。凡此大德,博探佛法,多以华严宗为重。
白云过顶,忽闻鸟鸣,循声而望,见有两只喜鹊彼此照应着觅食。发现受人注意,喜鹊遂展翅而飞。至相寺西坡林深如海,多是橡树,蔚然而邃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