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书

(2017-01-08 21:09:15)
标签:

文化

走很远的路,穿过很多的遮蔽,才会发现生活在长安是一种幸运。考古学家如此,历史学家如此,作家也如此。

大约从1989年开始,我意识到散文创作的突破,当由写身边生活转向写纵深的精神领域,就以长安为材了。可惜那时候,囿于长安县这一行政概念的影响,我对长安的理解还非常浅薄,也颇为模糊,遂把目光投放在了关中。

我是从关中进入长安的。现在想一想,选择此路完全正确。娄敬和张良建议刘邦建都长安,主要在关中地理、资源和传统的优势。当然,他们考虑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刘家江山的安全和帝业之永续,难免有军事的估量。这也符合历史的逻辑,很是正常。

多年以来,我结合神话与文献,怀着一种深沉的敬畏和爱,走遍了长安的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及大学。当然,我也一再赴萧关、武关、散关和潼关,以感受长安之四塞。

为什么想到长安诵到长安,就会拨动心灵深处的琴弦,并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倾听,而且使之共鸣?因为长安就是神话,就是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一个文化概念。虽然它现在还是一个行政辖区的概念,不过它终为中国人的一个向往,一个理想,甚至是一种价值追求。

李白说:“长相思,在长安。”我也是。

关于长安,我成书三种:一是商务版的《关中:长安文化的沉积》,一是三联版的《长安是中国的心》,一是即将出版的《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

 

                              二〇一七一月一日,窄门堡

                                  

                                  朱按:此文应三秦都市报记者夏明勤之约所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书之乐
后一篇:傅介子刺楼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