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夜读 |
我和韩小蕙相识颇久,不过现在不论人——固然她有卓尔于这个时代和这个文学界的一种风姿,而且我早就有想法一论其人,不过今天只评书,评一评她的新著:《太阳对着散文微笑——新散文十七年追踪》。斯著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什么是新散文呢?我以为两种含义存焉。一是在1991年,韩小蕙注意到散文忽然畅销,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也赫然推举散文,遂有大作《太阳对着散文微笑》的发表,并提出:“革新意识成为散文创作的一股潮流,”“思辨散文向时代走来。”十七年以来,似乎见证了她的预言,因为散文一直深受读者喜欢。二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散文,是随着一场巨大的惊悚和震撼而来的,尽管揭露与批判之刃常藏其鞘,然而怀疑精神遍被华林。新散文往往有迷茫,困惑,借古讽今,或重铸春秋之义。新散文之称,显然既有文本意义,也将磨亮其历史意义。
对新散文,韩小蕙不仅仅是预言一声便背身而去,忙她的活或品她的茶。实际上对某种现象,世人一般都是预言似的吆喝一声就弃之不管了,但韩小蕙却并非如斯。她对新散文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不但敏锐地发现它并预言它,而且持续追踪,反复鼓吹,分期总结。她或陈述或论析的文章皆在新著之中,凡是读它的人,都会得出如是印象。
韩小蕙对新散文的观察又辽阔,又细致,这使人不得不惊奇而佩服。此书关注的散文疆域包括内地,香港,台湾,也延伸和触及巴黎和阿拉斯加的汉语写作。我粗疏地统计了一下,她点到的散文登载者,最少35家报刊,散文图书发行者,最少28家出版社,散文作家,最少161位,散文研究者,最少19位。她观察张中行和季羡林这样的老者,以了解他们散文的变化,也观察麦琪和汗漫这样的少年,以发现他们的亮色,她观察学者散文,也观察女性散文,她观察诗人的散文,也观察小说家的散文。她仿佛一个拿着望远镜的天文学家,在散文的霄汉里时时搜索,看到新星便兴奋,又仿佛一个持着显微镜的生化学家,在散文的病灶上反复甄别,看到问题便指出。
她还把自己所观察的一项一项记录下来,此书遂涉及新散文的源流,随笔的崛起及其社会基础,大散文的出世和净化散文文体的呐喊,文化散文和休闲散文的喧嚷,香台散文与内地散文之比较。很显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凡散文的所有观念和动态皆记录在案。难能可贵的是,韩小蕙并非一个简单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她是在散文创作上极具成就的散文家,是深有艺术修养的散文家,于是她的这些观察和记录就是她思考的结果,从而多幻化为理论的结晶。不过她的理论又异于学院派的教条和陈腐,她是鲜活的,浸润着体验的,有时候像考古学家的学术报告,资料先获,灼见早出。
我相信此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散文史上会有独特的地位,因为它具文献性,这是不容置疑的,几乎无人像韩小蕙这样坚忍地追踪着新散文的发展。它还具系统性,从散文创作到散文研究,从北京到其他省市,散文的点,线,面,都囊括在册。文学性,这是非常明白的,所有文章都写得有感悟,有法度,讲究语言的节奏和色彩。专业性,我指此书是一个散文家的理论新著,她对这一文体的娴熟使用,她的分析,诊断,校正,反思,争鸣,无不使此书蕴蓄着并丰富着专业品质。理论性,这是它的重要特点。韩小蕙在散文理论上的建树似乎包括了这样几个问题:真实与虚构,文体变种,文气,创造精神,数量与质量,科学知识与社会视野,商业化和媒体病,港台散文与内地散文之比较,优秀散文的因素,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散文的思想含量,散文的转型和变革。韩小蕙的观点往往是直通本质,论而有据,言之有理。
此书适合普通读者,青年作者,然而对一些散文的研究者和讲授者,它也是难得的文本,最合适的文本,在某些方面还是最好的文本。只有韩小蕙可以拿出这样一种图书。有人也在北京的媒体工作,然而在北京媒体工作的,未必像她那样能使天下的散文作家尽在联系之中,有人也能联系很多作家,然而能联系很多作家的,未必像她那样是散文家,已经出版散文集20部,有人也是散文家,然而是散文家的,未必像她那样还是高明的选家,由她主编的散文集足有53部,所以她是权威的,独特的,有人也会是选家,甚至不乏独特和权威,然而谁像她那样有责任和有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