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好写,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作家,名贯天下,浅不得,又不好深。深指灵魂的复杂性和神秘感。
库切彻底打碎了生活,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完全变成了一个从库切脑子诞生的人。实际上小说就是虚构,可惜中国作家多不了解其中之奥秘。他们拘泥于现实的生活,使艺术世界又小又薄,甚至一些制作只是艺术的毛坯。
这部小说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德累斯顿到彼得堡去调查其继子巴维尔之死为线索展开,问题是,尽管他有继子,继子巴维尔也确实曾经在彼得堡生活,然而巴维尔在他逝世之后仍活着。在斯小说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灵魂是通过一些故事展示出来的,这些故事当然也属于虚构。库切安排他与巴维尔的房东安娜和房东的女儿马特廖娜发生关系,与巴维尔的同志涅恰耶夫发生关系,与警官马克西莫夫发生关系。当然,库切也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巴维尔反复进行精神交流,让他反复念想继子,表达对继子的情感。通过这个角度,库切便进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层面,从而构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立体感和沉重感。
不过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他人的关系,及其矛盾,冲突,或暧昧,亲密,才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性格与灵魂。他与房东安娜产生了性行为,安娜有一次还责怪他企图通过她得到女儿马特廖娜,遂使小说有了扑朔迷离之感。库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安娜的性行为的叙述非常节制,从而表现了库切的高贵。不过不直白不等于不刺激,不经典。涅恰耶夫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以暗杀改变社会。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这个角色的周旋,不仅仅使小说有了恐怖的气氛,也使之有了时代色彩。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涅恰耶夫追随者和仰慕者的接触,更加重了一种时代色彩。芬兰姑娘便是那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牺牲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警官马克西莫夫的戏只有一点,然而它提供了一个帝国的远景,也使小说变得丰厚起来。库切所安排的所有人,都显示了一种匠心。
库切一向会使小说造成内在的紧张,或是一种精神的紧张。斯部小说便是这样。开始是平常的,不免让人觉得乏味,然而小说渐渐便有了意思,会抓住你,使你成为他的俘虏。中国作家的小说总是让故事迷人,而且故事多是激烈的,惊奇的,象乡村宴会上的菜一样,一道一道快速地端来让你吃。这种叙事会导致一种外在紧张,不过其味寡淡,难以久远。艺术的生命在于细致。
附记:《彼得堡的大师》,南非库切著,王永年和匡咏梅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定价22元。
2008年1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