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史话之:
灭掉齐国 统一收尾
秦国最后灭掉的是齐国。
齐国本是春秋战国资格最老的大国和强国,齐桓公更是风光一时,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时代,齐国国力尚可。齐王建时代,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使齐国“立四十馀年不受兵。”齐国已经丧失警惕,军事不修。并且,齐国丞相和大臣都接受了秦国的贿赂收买,许多人暗地为秦国服务,不但不抵抗秦国,还一再劝齐王和秦修好。
作为有可能与秦抗衡的大国,齐“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当五国灭亡之后,最后的噩运自然落到了齐国头上。
对于秦国的企图,齐王不无忧虑。秦王请齐王入朝,齐王车驾已经出发。齐国的雍门司马前劝阻说:“齐国之所以百姓拥立大王,是为了大王自己呢,还是为了江山社稷呢?”齐王回答:“当然为社稷。”司马又说:“既然是为了社稷立王,大王又何必千里迢迢,抛弃社稷而朝拜秦国呢?”齐王于是掉转车头,回来了。
还有主战派建议,齐国应当和秦国决战,战胜秦国。如即墨大夫前来朝见齐王,建议说:“齐地方四千里,带甲数百万,”分明还是有实力的大国。
而且,已经被灭掉的三晋大夫都仇恨秦国,这些人在我境内数以百计,大王如果把他们集聚起来,给他们以军队辅助,可以有百万之众,让他们去收复三晋的土地,一定奋不顾身,他们就可以从临近三晋的关口进入秦国;楚国的鄢郢大夫也怨恨秦国,在我们城南聚集的也有数百人。如若大王召集他们,给以百万之师,让他们收复楚国故地,从武关就可进入秦国。这样,齐国可建立盟主的威望,共同攻打秦国,秦国必然灭亡。难道仅仅是保全齐国吗?”齐王对这一建议没有理睬。
从实际情况看,齐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被灭亡的三晋和楚国的大夫和遗老遗少,没有勇气、没有积极性、更没有能力率领军队去近攻秦国。如果进攻,只能是以卵击石,迅速灭亡。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办法挽救齐国。
公元前221
年,秦国大将王贲自燕南进攻齐国,其军队急风骤雨般攻入临淄,齐国军心动摇,民心恐慌。兵临城下,秦王派人诱降齐王,说如若投降,可以封给他五百里土地。明明是泡影和圈套,齐王不得不饮下这杯苦酒,表示接受条件,继而举旗投降……秦国这一最后的对手,没有费多少周折就束手就擒。
于是,“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王朝诞生了。秦王嬴政为始皇帝。出现统一的大帝国,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伟大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正面影响—
一是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乃至整个国体的基础。虽然封建制有强制和束缚人民的一面,但对于国家的统一、法制的延续,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历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确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在中国绵延了千年,也是中国长期保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二是,统一文字,“书同文”,使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尽管焚书坑儒对文化传承产生过消极影响,但春秋战国的思想宝库诸子百家并没有泯灭,文化传承没有断裂。就文字方面,李斯的秦篆,程邈的隶书,渐渐成为统一的字体。
三是“车同轨”,修筑驰道。驰道规定一律宽五十步,中央大道宽三丈,两边任百姓行走;秦初,还拆除了各国之间的壁垒,包括各国的长城和关塞。有利于交通和各地联络。割据时代难以统一规划和兴修水利。统一之后,秦大兴水利,沟通了济、汝、淮、泗等大河,还在吴、楚、齐、蜀等地大兴水利工程,实现了水路连接陆路,建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
四是开发边疆,规模移民。秦始皇有意打破原有的割据状态和习惯势力。除夺取南方的桂林、南海有之外,又开发岭南,派遣官吏,使岭南稳定的纳入中国的版图;秦还迁移天下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经营发展,虽然这些原来的奴隶主、贵族和商人一时痛苦,但对于秦朝经济的布局平衡,对于开发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有着长远的积极作用。
[本章史评]:
“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而不免游灭亡”,(见苏洵《六国论》)历来为人感叹。秦并六国,被称为虎狼之心,六国是礼仪之邦。虎狼之与羔羊,野心之与礼仪,当然无往不胜。虎狼是要进攻,礼仪则是保守,虎狼实际是统一,礼仪是保持分治。胜败利钝,一望可知。秦当初被东方藐视,不得参与中原会盟。而最后成为胜者,就是因为其荒蛮、野心、进取,以实力说话。还有,地处西北的地理优势。
当然,统一战争中,战略战术的运用也不容忽视。在敌弱我强、胜利在望的时候,切切更不可大意轻敌,使优势付之流水-为了一举全胜,杀鸡当用牛刀。
王翦身为秦将,深知秦王性情,出发时为自己请赏,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功成身全,可谓文武全才,城府深厚;但秦朝短促,二世而亡,王翦的后人当然难以保全。既无国,何有家!
楚国本称蛮夷,势力强大,后来转而重文,如屈原、宋玉者,文事兴而实力降,渐渐失其优势。强大时不会发展,衰弱时不善自保,政策摇摆,目光短浅,内外失信,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其君主命运,更是凄凉,不是被杀就是被抵押为人质、客死他乡,还有的活活被饿死。
北南心态,南边是攒钱的,北边则是抢钱。心态、动作大不一样,结果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