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 岳飞政治幼稚与悲剧
第一节
朝廷:偏安是国策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室最大的耻辱。当时,赵宋嫡亲宗室中只有在河北一带组织兵马的康王赵构和哲宗的废后孟氏幸免于难。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赵宋朝廷,后来定都江南的临安(今杭州),被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被狂飙似的北方民族南下吓破了胆,赵构同乃父乃兄一样害怕与金朝打仗。赵构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为了笼络人心,也为了生存,宋高宗曾一度起用因组织开封保卫战声望很高的李纲担任宰相。不久,因李纲坚决主战,不合他的苟且议和的意愿,李纲担任了75天的宰相,就被罢了官。建炎元年九月,赵构听说金兵再次南侵抵达河阳,也不问消息是否确实,立即准备南逃。十月初从今河南商丘出发,月底逃到扬州。这时。一个小小的承信郎岳飞向赵构上书千言,极力建议不要逃跑。岳飞说:“陛下登基,社稷有主。已经有了讨伐敌人的谋划,各路勤王的部队一天天聚集。敌人目前认为我们怯弱而轻视我军,我们正应该乘机反击他们。汪伯彦、黄潜善这些人不能实现皇帝复兴的意愿,只会送皇帝的车驾一天天向南撤退,这样不能维系中原百姓对皇室的信任。我希望陛下乘敌人巢穴尚未稳固,亲率六军渡过黄河。如此,士气必然大振,中原有望恢复。”
而高宗皇帝赵构,看了岳飞的奏章很不高兴,以越级上奏的罪名把岳飞小小的官职给免掉了--实际是根本听不进抗金的语言。
大宋王朝被灭,高宗赵构的祖父、父亲被虏至北国,无疑是切骨之恨,永久之耻。宋高宗当然不会抛弃抗金北伐的旗号。再则,金人步步紧逼,如果不作抵抗,只能是覆灭命运。为了生存,赵构起初实行自卫或反击的政策。开始信用的是主战派李纲和宗泽。宗泽军队曾经回到故都开封,收拾被金兵践踏的城市,稳定了民心,部署了防卫,屯积了粮草,各地军民包括河北等地的义军听说宗泽的消息,纷纷同宗泽联络,表示愿意听从宗泽的指挥调度。抗金战争出现了空前有利的形势。宗泽一边稳固局面,一边和李纲建议赵构迅速回到开封,鼓舞士气,重振朝纲。但一连二十几封奏折,竟然如石沉大海。
显然,高宗赵构则是另一种算盘。由于有黄潜善和汪伯彦主和派在身边干扰,赵构认为偏居南方是现实可行的政策;而北伐不但没有把握,而且更具风险:一是敌强我弱,难以取胜,抗敌只能是消耗实力,更加被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不能拿到台面的原因,就是徽、钦二宗,自己的父兄尚在北国。倘若取胜,二圣尚在,高宗自己的地位如何处置!
因此,不战则亡,战则有险,宋高宗就是这样长期出于战和的摇摆之中--当然表面上永远不管抛弃北伐的旗帜。
于是,主战派急进或取得战果时,高宗的政策是以不置可否,以拖延战术压制主战派。
宗泽得不到赵构回应和支持,也看穿了皇帝的真实目的是委屈偏安。已经古稀之年,重病在身老将军义愤填膺,背发毒疮。他对将士说:“我身患重病的原因就是心中忧愤,只要你们努力杀敌,我则死而无憾!”将士们个个泪流满面。在最后的时刻,宗泽用足全部力气大喊三声:“过河,过河,过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