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学史(二)第4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2007-11-13 19:57:30)
标签:

学习公社

分类: 文学笔记
 

识记
1.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江西诗派
2. 被江西诗派奉为诗歌创作的不二法门的诗体是 山谷体
3.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所称“山谷诗体”指的是 黄庭坚诗
4. 山谷诗中最能代表其主流的题材内容是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写意诗
5.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的作家是黄庭坚
6.江西诗派的“一祖”是指 杜甫
7.“后山体”诗的作者是 陈师道
8. “简斋体”诗的作者是 陈与义
9. 编列《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家是 吕本中
10. “简斋体”诗的作者是陈与义
多选题
1.下列诗体属于江西诗派的有(BDE)。
A.西昆体B.简斋体C.诚斋体D.山谷体E.后山体

2.江西诗派的“三宗”是(ACE)。
A.黄庭坚B.吕本中C.陈师道D.曾几E.陈与义
3.下列作家属于江西诗派的有(BCDE)。
A.王令B.韩驹C.曾几D.陈师道E.吕本中
4.下列说法出自黄庭坚的有(ABD)。
A.“无一字无来处” B.“点铁成金” C.“活法” D.“夺胎换骨” E.“师法自然”
5.黄庭坚的诗就题材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ABE)。
A.日常交际应酬的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B.反映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诗C.表现男女之情的艳情诗
D.反映军旅生活的边塞诗E.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写意诗
解释题
1.山谷体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提倡以学问为诗,力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他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他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故其诗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诗为“山谷诗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将其列为“山谷体”。宋诗至山谷体,用功最深,能整旧为新,为诗歌创作之一大变局。黄庭坚死后,山谷体大行,遂衍为江西诗派。
2.一祖三宗
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习杜甫诗为宗旨,后来的作家也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唐代之杜甫;除黄庭坚外,陈师道和陈与义亦为江西诗派之中坚人物,故合称为江西诗派之“三宗”。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由江西诗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3.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派。黄庭坚在世时,已有不少人追随他,学其诗法,但尚无江西诗派一说。黄庭坚去世后不久,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二十五人,“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江西诗派由此而得名。图中所列人物并非皆为江西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图中所列均为黄庭坚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关系密切者,故称。可见此诗派是以师承和风格为判断依据的,而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此诗派只是一个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有其组织聚会。
4.后山体
即指陈师道的诗。陈师道号后山居士,著有《后山集》,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他作诗学习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文字而摈弃华丽辞藻。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辛苦锤炼处与黄庭坚无异,感情和思想都比黄庭坚深刻,但因其缺乏华采而唯余瘦硬,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5.简斋体
即指陈与义的诗。陈与义号简斋,著有《简斋集》,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他虽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之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格局限,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少用典故、比喻和想象,多用简洁的白描手法。尤其是其后期诗,更取法杜甫七律的酣畅饱满之格,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诗歌意境更加圆融,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风格,为当时的诗坛新添一格。他的诗被称为“简斋体”,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6.“活法”说
吕本中提出的作诗之法。吕早年依傍黄庭坚和陈师道,学瘦硬诗风。后学李白和苏轼,诗风趋于自然。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江西诗派奉行“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师训,虽有规矩可循,但极易受法的束缚。“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他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地“以苏济黄”,将江西诗派的“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的“无意于文者之法”统一起来,故其“活法”说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清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的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7.夺胎换骨
黄庭坚提出的作诗之法。黄庭坚力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意在用典方面力求创新,即就现成典故字面上再生新意。“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神奇的语言炼金术。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方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即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力避俗典,力求造出新的意境。

简答题
1.简述“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答:黄庭坚的山谷体在艺术上对陶渊明、杜甫、韩愈、李商隐(黄桃肚喊你)及西昆体均有所继承,但以学杜为宗旨,尤其是刻意学习杜甫夔州以后的诗作。
  喜用拗句,这既是黄庭坚学习前人艺术经验的入口处,也是他创作中力求推陈出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成为山谷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拗句,主要指有意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关系加以改变,或通过变更句式秩序使文气反常,或改变一联、一句的平仄造成音节的突兀,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协调的特殊效果,给人以兀傲奇峭之感。这种为超迈流俗而不讲究声律和词采,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力避陈词滥调的做法,是形成其生新瘦硬诗风的重要因素。
  在用典方面翻新出奇,刻意营造新的意境,是山谷体的另一重要特点。黄庭坚喜讲“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实则主要是在用典方面力求创新。“无一字无来处”本指以学问入诗,为此就势必大量用典使事;“夺胎换骨”,实为“点铁成金”的具体化,即对古人的意象和用语加以改造,使之产生质的变化。这种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是对前人用典方法的发展。黄庭坚力避俗典,注重对典故的改造的发挥,从而造出新的意境,以达“以故为新”之目的。然其用典多,又刻意求新求奇,故不免有僻涩难晓之弊。
2.简述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作诗以黄庭坚为规范,讲苦吟,求奇拙,他极力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摈弃华丽词藻。
  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在锤炼字句方面与黄庭坚无异,然情感和心思均比黄庭坚深刻。但由于一味追随黄的瘦硬,故使其诗走入仄径穷途:既无意追求华采,又无法驰骋才力,其诗无华无才,唯余瘦硬。这种“后山体”虽与“山谷体”并称,同为典型的宋诗,但成就远不及山谷诗。
  但陈师道也有一些不一味追求简缩字句为工的诗,如《示三子》等作,均能以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句简语拙,真醇无华;不故作文饰,不矫揉造作,而简妙雅淡,情味隽永,达到了“至情无文”的境地。这种情真意切,化巧为拙的诗歌境界,显然又出于山谷诗之上。
3.简述陈与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读成黄书)的影响。作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诗多写怀、咏物、唱和之作,然其天分绝高,善于捕捉瞬间意象,能用简洁的白描手法描绘景物,极少用典故、比喻和想象,浅语妙入,饶有情趣。其诗虽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诗句比较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仗的束缚,善用虚字,不刻意雕琢,故能以简洁去繁缛和典涩,词句明净,清新可喜,表现出萧散闲淡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在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中,他对杜甫诗有了深切体味,有意学杜甫直面社会现实,诗中多寓家国之思,苍凉悲壮,感慨遥深,能“以雄浑代尖巧”。其七律尤近老杜:取法杜诗酣畅饱满之格,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对仗不完全注重字面工巧,而重在上下句之间的气脉联系,意境更加圆融。这种“简斋体”已突破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慷慨、沉郁悲壮的独特艺术风格,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4.简述江西诗派发展的过程。

答:《宗派图》显示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提供的线索,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发展时期 此指北宋后期。在黄庭坚周围和他去世后所形成的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人群,人数多,影响大,初步确立了江西诗派在诗坛的地位。
第二、全盛时期 此指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整个诗坛都笼罩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
  第三、衰落时期 此指南宋中期以后。此时的重要诗人如陆游、杨万里等,学诗皆从江西入手,但后来都抛弃了江西诗派的传统,突破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先后各自走上了新的创作道路,江西诗派逐渐分化变异,以至难以成为一个诗歌派别了。
5.简述吕本中“活法”说对宋诗发展的作用。

答:自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后,江西派作诗均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师训,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奇峭僻涩,生新瘦硬之风大盛。为救江西之弊,吕本中提出了“活法”说。
  吕本中的所谓“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吕本中讲究“活法”和“悟入”,主张以流畅自然来补救江西末流的拘束和枯涩,使诗风“流转圆美”。
  吕本中提倡“活法”,是在有意识地“以苏济黄”,要将以“山谷体”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有意于文者之法”,和“东坡体”的“无意于文者之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活法”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学的精神,消除了江西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论述题
1.论“山谷体”的艺术风格特征。

答: “山谷体”形成了黄庭坚入官汴京之前。生新瘦硬、奇崛峭拔,向来被认为是“山谷体”最基本的风格特征。细而论之,其特征有三:
  第一、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杜诗用拗句,是偶尔为之,而黄庭坚则专意于此。他有意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或变更句式秩序使文气反常、或改变其平仄造成音调的突兀,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的效果,给人以奇峭之感。为求新脱俗而不讲声律和词采,刻意求奇而造拗句、拗体,是“山谷体”总体风格特征的突出表现。
  第二、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实质是力求在用典问题上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黄庭坚极善于点化现成的典故,造出富于思致和机趣的新意,即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他力避俗典,注重改造和发挥:或取其一端生发开去,或将几个有关的典故融为一体,营造出新的意境,化平凡为奇趣,以故为新。这是对前人典故用法的一个发展。
  第三、工于炼字,好奇尚硬。黄庭坚作诗,常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语言的峭拔美,瘦硬是其诗风的重要表现。瘦者,洗尽铅华,摈绝艳丽;硬者,刚健挺拔,力矫柔弱。黄庭坚极讲究字句的生新,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著称,以清为奥,以生出新,以涩作健,使诗句奇崛精警,独标隽旨。这种务为奇僻的做法,既易让人耳目一新,亦易造成艰深僻涩之流弊。
  黄庭坚诗晚年趋于追求自然简易,有“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但这并不代表“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