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光解(water
photolysis)是希尔(R.Hill)于1937年发现的。他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氢受体(A)的水溶液中,照光后即发生水的分解而放出氧气。
2H2O + 2A ───→
2AH2 + O2
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氢的接受体被称为希尔氧化剂(Hill
oxidant),如2,6-二氯酚靛酚、苯醌、NADP+、NAD+等。是希尔第一个用离体叶绿体作试验,把光合作用的研究深入到细胞器的水平。
水的光解反应是植物光合作用重要的反应之一,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查明,在类囊体腔一侧有3条外周多肽,其中一条33kD的多肽为锰稳定蛋白(manganese
stablizing protein,MSP),它们与Mn、Ca2+、Cl-起参与氧的释放,称为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而且对于水是如何通过OEC给出电子的问题目前已有部分答案。
在1969年,法国的学者P.Joliot给已经暗适应的叶绿体极快的闪光处理,发现闪光后放氧量是不均等的,是以4为周期呈现振荡。第一次闪光后无O2产生,第二次闪光释放少量O2,第三次闪光放O2最多,第四次闪光放O2次之。然后每四次闪光出现一次放氧高峰。
已知每释放1个O2,需要氧化2分子水,并移去4个e,同时形成4个H+,而闪光恰巧以4为周期。Kok等(1970)据此提出了H2O氧化机制的模型:放氧复合体(OEC)在每次闪光后可以积累一个正电荷,直至积累4个正电荷,才一次用于2个H2O的氧化。该图中不同状态的S代表了OEC中不同氧化状态的放氧复合体(含锰蛋白),含有4个Mn,包括Mn2+、Mn3+和Mn4+。按照氧化程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将不同状态的含锰蛋白分别称为S0、S1、S2、S3和S4。即S0不带电荷,S1带1个正电荷,依次到S4带有4个正电荷。每一次闪光将S状态向前推进一步,直至S4。然后,S4从2个H2O中获取4个e,并回到S0。此模型称为水氧化钟(water
oxidizing clock)或Kok钟(Kok
clock)。这个模型还认为,S0和S1是稳定状态,S2和S3可在暗中退回到S1,S4不稳定。这样在叶绿体暗适应后,有3/4的含锰蛋白处于S1,1/4处于S0,因此最大放氧量出现在第三次闪光后。
http://s5/middle/4b07ffbcnc53115ddacf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