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力表达效果各种各样身份大厦 |
复调小说多声部模式的一个成功文本
——简评冷启方中篇小说《小弟的魂灵在说话》
□邬海波
冷启方发表在《当代小说》2013年第8期的作品《小弟的魂灵在说话》,以1万8千来字的篇幅完成了中篇小说所有部件应该达到的艺术高度。
事件是普普通通的车祸致死人命而引起当事双方的智力博弈,围绕的核心是当事双方亲缘体系智与力的迅速凝聚。索赔与赔偿虽看似简单,然而在现实中国广大底层社会,也必然牵扯出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说者是车祸遇难者的魂灵,这一巧妙的安排以其死魂灵全知的视角与活生生的现场描摹,再与在场或不在场多方语言、肢体跟心理的交锋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圆形结构,这一结构模式大大地增强了小说文本的审美穿透力,相关人物的言谈举止也就能够展示出各自微妙的心理。
前苏联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提倡打破了传统小说主体性人物演独角戏的结构模式,人物可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亦即让人物以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文本意蕴生成的整个程序。颇具现代意识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就以复调小说多声部的叙说模式给我们营造了迷宫般的智性大厦,作品以死魂灵超现实的视角渗透入作品明、暗以及旁观者的多个线索,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也用了此种复调小说的多声部的叙说手法,——这两部作品都取得了震撼灵魂的艺术表达效果。
冷启方的小说文本《小弟的魂灵在说话》以死魂灵全知者身份的参与,他的追忆与叙说,当事各方形形色色人物的语言、肢体跟智力的交锋,被归拢搅拌在一起,尽管具有超现实的魔幻色彩,但已将活着的人们现实的身心状貌表现得细腻入微。多声部的叙述虽有几分超现实的荒诞,但与现实场景的紧密结合,又让旁观者见不到超现实的荒诞痕迹。围绕车祸的索赔与赔偿,既有死魂灵的自言自语,也有死魂灵跟同样是当事者的作家的倾诉,法律内外的亲缘势力又参与进来,小说文本的叙说声部因此而呈几何级数的递增态势,——这是现代性小说开放性结构模式的优势之所在,冷启方的这个小说文本做到了这一点。
无论是阳间人们的智力博弈,还是阴间的车祸遇难者的魂灵叙说,其一切或粗或细的心事与行为都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广阔土壤,是足够了地气的客观理性的真实写照,中国底层民众本真的生存状貌,在这个泥土味横溢的小说文本里生成了多层面多向度的审美意味,精神的或物质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皆有意旨的辐射状绽放。
以死魂灵的视角参与渗透进整个小说文本,将主体跟客体的交错生成为多向度的视窗,读者也可以信马由缰地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意味的复调小说,不同声部叙说者的交响具有不凡的审美张力。
2014年2月4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