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汉学家顾彬教授言论的两则笔记

(2010-08-04 00:10:01)
标签:

汉学家

中国作家

中国当代文学

顾彬

文化

分类: 散文

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文章

谢谢长笑先生推荐

 

一、《南风窗》2007.4下 刘若南《顾彬:我希望我是错的》

 

20世纪文学分1949年以前和以后,1949年以前的文学基本上属于世界文学,1949年以后的文学除了中国史以外基本上都不属于世界文学,前者是几百元一瓶的五粮液,后者是几块钱的二锅头。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当代作家不会外语,看不懂外文原著,“如果一个作家不掌握语言的话,他根本不是一个作家,所以基本上中国的作家是业余的,而不是专家。”

 

中国当代文学是很有问题的,……大部分人不是作家,是骗子或者其他什么。他们觉得文学可以玩,玩够了不成功的话,可以下海赚钱去。1980年代一批很重要的作家,现在什么都不写。

 

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是,只要某一部作品被禁止或遭到政府的批评,那么就认为他们是好作家。他们根本不从文学本身来看作品。

 

我觉得文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同时,文学是刻苦的工作,……一个中国作家写小说,1个月到3个月之内,可以写完一部小说,德国作家一年最多写100页,中国作家不会这样做。

 

二、《中国读书评论》第三期 李大卫:顾彬、鲁迅和我们的世界文学想象

 

中国作家的任务是用中文写中国人的经验和想象,会不会外语,似乎没那么重要.学会了当然也好,但这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对于当事人的写作未必会有多大帮助;不良影响自然也谈不上。……我觉得,对外国事物的熟悉程度,更多影响的是一个人写作的对象和情调,而不是基本品质。缪斯只看中膜拜者的两样品质——诚恳和天赋。

 

自从梁启超写出那篇半文半白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作家们就总是纠缠于一些达尔文主义的无聊问题,好像靠他们的几本小说就能够把中国引向超英赶法的现代化道路上来。中国文学是从那时候起,变得没劲的。因为作家们热衷于把小说变成“大说”,用拗口的白话文,图解他们对文化、历史这些大而无当的问题的幼稚想法,以为非如此不能加入那个世界现代文学的共同体,就要被开除世界文化的“球籍”。倒是鲁迅,很早就看出那个想像中的世界不是“平”的。他翻译过一些小语种作家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平等观念;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文学成就和作家所属国家的国力和强弱没有直接关系。这就是他见识上的过人之处。

 

文学交流不仅仅是一个彼此阅读的过程,它还涉及到交易,而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且是极大一部分价值,就是在这一交易当中实现和增长的。在这一所谓的符号经济活动中,作品——它只是作家“码”的一些字,而本身是不值钱的——价值需要通过作为权威的中间人的认可来实现,否则就很难从读者那里兑现出什么来;这些认可来自文学奖,或是外国文种的翻译。

 

在一件事上歌德至今仍然是对的,至少在东西方之间:文学的交流,更多是在国家、族群、语言和派别之间,而不是作家个人之间进行的。不论所谓私人写作的说法如何甚嚣尘上,一个作家总是被当作一个人群、一种文化的代言人被接受和承认的。

 

今天,中国作家仍然相信一种乌托邦式的普遍文学。他们只是在加入这场文学游戏遭遇挫折时,强调自身的文化特殊性。于是他们又把中国文学影响力的有限,归咎于国力的未臻理想和汉学家们水平的低下。可是他们忘了,当苏联还是世界老二的时候,他们又出过多少有影响的作家;与此同时,又有多少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来自弱小的国家。因为一切好的文学都是关于有趣的个人,而非无趣的集体。仅在这一点上,今天中国作家的确应该向鲁迅学习,因为他明白,在最终意义上,人是平等的,一切国家及其文化也是平等的,总而言之,我们不能老是那么势利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