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堡与赵氏孤儿的故事

标签:
程难堡赵氏孤儿的故事三义墓赵氏孤儿藏身何处 |
分类: 大千世界 |
肥乡区城南一公里处有一个名叫城南堡的村庄,当时位于古浮丘山脚下,传说,晋国程婴因救大夫赵朔之子赵武(即赵氏孤儿)而在此蒙难,建村后称为程难堡。《肥乡县志》载:“(程难堡)晋程婴匿赵孤处也”。后来,因该村恰巧在肥乡城南,于是便以城南堡之名所取代。
一、【肥乡县志】
雍正十年(1732年),《肥乡县志载》人物篇地记载了程婴舍子救孤的义举:程婴肥乡人。与公孙杵臼皆赵朔客。屠岸贾作乱,与诸将尽灭赵氏之族于下宫,赵朔死,朔妻晋成公姊,有遗腹,走匿公宫,免身,生男。贾闻之大索于宫中不可得。婴谓杵臼曰:“一索不得,后必复之,奈何?”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二人乃谋取他人儿匿山中。而令婴出,给谓诸将军曰;“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发兵随程婴攻杵白并杀赵氏孤。诸将以赵氏孤良已死。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二、赵氏孤儿的故事
我小时候,就听说戏剧有唱赵氏孤儿的戏,那时我对戏剧不感兴趣,未曾看过,但对赵氏孤儿的故事也仅知一二,详情就不知道了。今读县志类文章,才知这是一个忠烈肝胆的侠义救孤的故事。
春秋时期,程婴自广平来到晋国行医,在赵宣子(盾)家遇上赵朔,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好友,赵朔后官至晋国大夫。赵宣子在朝廷以国之重臣自居,很多军政外交大事都是他一手执掌,因此得罪了晋灵公和他的宠臣屠岸贾。
晋景公继位后,对赵氏心怀不满的奸臣屠岸贾受到用,他时刻等待机会,想除掉忠烈满门的赵氏。一次晋国梁山崩塌,洪水泛滥。太史占卜说,这是由于刑法不公造成的。站在一旁的屠岸贾见时机已到,便提醒晋景公说“刑罚过宽或过严都叫做不公。当年赵盾在桃园杀了晋公,晋成公继位后不仅不加以追究,还让他执掌国政。如今赵氏子孙布满朝中,个个身居高位,这怎么能惩戒后人呢?梁山的崩陷是为晋灵公鸣冤呀!”。晋景公信以为真,便授权屠岸贾,来处置此事。
第二天一早,屠岸贾亲自带领士兵把赵氏居住的下宫团团围住,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朔及家人杀了个寸草不留。但在清点尸首的时候,唯独不见赵朔的妻子庄姬。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当时庄姬正身怀有孕。屠岸贾想万一庄姬生个男孩儿,留下逆种则必有后患。他忙派人追查,得知庄姬躲藏在宫中,不敢冒然搜宫,便请示晋景公。晋景公觉得庄姬是自己的妹妹,又深受母亲成夫人的宠爱,便让屠岸贾就此罢手。屠岸贾说:“万一生下男孩,必为赵氏报仇,后患无穷。”晋景公说:“待生下男孩再除掉也不晚。”没过多久,庄姬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赵武。屠岸贾知道后,又带人闯入后宫搞突然袭击,庄姬听到屋外有动静,忙把刚出生的婴儿包裹好,藏在宽大的裤腿里。搜查的士兵进来后,把庄姬的住处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孩子的踪影。屠岸贾只好扫兴地离去。
宫中脱险之后,赵家的贴身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为了保全孤儿的性命,必须设法将孤儿带出宫去。程婴是宫中的医生,准备将孤儿藏在药箱里带出宫去。把守宫门的是大将韩厥,他的父亲曾是赵家的门客,韩厥自幼在赵家长大,赵盾任相国时,推荐他为军中司马。程婴出宫时,韩厥很快觉察到孤儿就藏在药箱之中,但他喝退兵士,放走了程婴和孤儿。
屠岸贾在宫中没有搜出婴儿,便下令说:“谁敢收留赵氏孤儿,就杀掉他全家。”全城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中。程婴与公孙杵臼谋划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暂时逃脱了一场劫难,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说:“找一个襁裸中的婴儿,就说是赵家的婴儿,然后藏到首阳山去,找人去宫中告发,杀死假冒的婴儿,赵武的性命才能彻底保住。”公孙杵臼又问道:“养育孤儿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当然是死容易,养育孤儿难。”公孙杵臼:“主人赵朔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我去做容易的事情,让我先以死来报答主人吧!”
程婴说:“我妻子刚刚生了一个儿子,与赵武的生日相当,可以用他来顶替。”事不宜迟,只能如此了。
程婴便采用了调包计,从家中抱来自己未满月的孩子,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用绣花的小缎被包裹好,扮成赵朔的儿子的样子,与公孙杵臼一起跑到首阳山,把孩子藏在山间的一座破草房中。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便跑到屠岸贾那里去告密。屠岸贾听后,心中大喜,急忙便派士兵到山里搜捕。程婴领着士兵来到首阳山的一座茅屋时,士兵们推门而入。公孙杵臼急忙抱起孩子想冲出去,但被士兵紧紧地围住,公孙杵臼抱紧怀中的孩子,故意对着程婴破口大骂:“你这个贪财忘义的无耻小人。你不报赵家恩德也就罢了,还来陷害我和赵氏孤儿。”说着就一边搏斗,一边抱着婴儿又要冲出去。士兵们一拥而上,抢走了公孙杵臼怀中的婴儿,重重地摔死在石头上,程婴眼睁睁地看着搜
兵杀死了好友公孙杵白并摔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程婴回到都城后,到处遭人唾弃和指责。屠岸贾用千两黄金赏赐程婴。程婴不肯接受,推辞说:“我是赵家的门客,如今背叛了主人,满街人都骂我不仁不义。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用这些金子来掩埋赵氏的尸首,来宽慰一下我的良心。”屠岸贾赞叹地说:“你也算个义士,随你怎么用吧。”程婴买了三百多口棺材,把赵氏一门都盛敛起来,葬在赵盾的墓旁。然后程婴夫妇避开都城,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来到山中躲藏起来,将赵武抚养成人。
十五年后,晋景公染病不愈,进行占卜,占卜的结论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晋景公问大臣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只有赵氏。赵氏宗族被灭后,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晋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赵武还活在人世的实情告诉了晋景公。赵武在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带兵灭掉了权臣屠岸贾。晋景公为赵氏洗刷了冤屈,立赵武为晋国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和封邑,也使公孙杵白的忠烈和程婴的忠义大白于天下。
赵武二十岁那年,举行了成人的冠礼。程婴见赵家大仇得报,陈冤得雪,赵武成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你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主人赵朔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公孙杵臼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程婴拔剑自刎。他死后,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为二义冢。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带家人前去祭祀,代代不绝。
三、三义墓
在陕西省韩城市有一座三义墓,位于市区西南10公里高门原堡安村东南的古寨内,传说是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之墓,故名“三义墓”。
墓地周围苍松翠柏环绕,显得十分肃穆庄严。墓地四周筑有围墙,高3米多,周长约300米,呈正方形。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据说原来建有庙宇,并有看墓人常住,现在庙宇已被毁。
墓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降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楼,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晋卿赵文子墓”六个隶书大字;偏东南处两墓并列,分别刻着“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碑的上款刻着“清进士兵部侍陕西抚巡毕沅题”字样。三墓均为砖砌圆形墓,墓前均有墓碑。春秋时韩城曾为晋国地,称少梁,相传赵武后裔居少梁至今。
1909年出版的《京汉旅行指南》(第五期),刊载了京汉铁路沿线的著名景点,在介绍邯郸县的景点时,有一条记载:“周程婴公孙杵臼墓在县西十五里,二人同谋藏赵孤武,先后继以死,故其墓亦相属。”
四、赵氏孤儿藏身何处?
传说中有四处,均为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
一、是山西孟县城北17公里处的藏山,此山原名孟山,因藏匿了赵氏孤儿后,更名为藏山。
二、是河北省井径县北孤台村前的“赵孤山”。据清代雍正年间编写的【井径县志】记载“孤台,在县南六十里。即程婴藏孤处”
三、是河北省邢台县的赵孤庄,早年出版的【邢台县志】上记载:“赵孤庄在城西北五十里处,相传程婴救赵武处。”
四、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南王庄的藏孤台村,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处武峪山下。第因处是由西首忻州市定襄县南王多的藏孤台村、位于具城东南7、5公里处武峪山下,明万历年《定襄县志》载:“程侯出赵氏孤、远匿于武峪,后人称为藏孤台。”现村南有赵武沟,村西有赵武道,过去、道边还建有“保胤祠”,也是人们为纪念程婴藏孤之事而建。
这四处藏孤处都位于太行山麓,使人们在领略山脉雄奇险秀的同时,也感受到侠肝义胆的人文气慨。
前一篇: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