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是从县“北街小学”开始的,上了大概有两年吧!转入县“城内完小”,读完了高小3~6年级的课程。我那时上学可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娇气,上下学得父母接送。我上学时,父母往学校送一次,认识学校门之后,往后就是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的。
学校距家1.5~2公里,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自行车,再说自己也不会骑,所以只能每天两趟跑走读。那个时候的学生都是自己去上学的,没有一个家长接送,不像现在,父母接送都成了一项工作,一项大的负担。当然那时的社会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安全得多,几乎没有和听说有丢失孩子的现象,所以大人也都非常的放心。
我从小学上到初中,基本上都是自觉自愿,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情况。他们都是文盲,也辅导不了我,当然那时我也是只知道学习的那种人,每天只知道傻乎乎的学习,父母也不用操心。
我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的,那时还是实行5分制,5分最优,1分最差。平时我的学习成绩都在4~5分之间。那个时候高小没有英语课,各门课程比现在简单的多,算术加减法就是简单的加减等于多少,不像现在又是怎么分解?又是怎么合并?生生折腾出各种花样的题目,硬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是没有看到这样教法的优势在哪里?无端的耗去学生太多的时间。那时的学习负担也没有现在这么重,作业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很少将作业带回家。
上学总得有纸笔吧!但50——60年代物质很贫乏,学习用的本子哪里用过现成的,都是5分钱买一张纸,用刀子裁成32页,自己装订的。那时纸张很缺,写字的白纸大多都是不能用墨水写的,一写就阴湿一片,只能用铅笔写。我那时大多用那个“黑纸”,即略带暗黄色的那种,类似现在的烧纸。所以那个时候能买上一张不带阴的白纸就感到很幸运了。所以那时候用纸很珍惜,正面用完用反面,练习草稿搁反面使。
就这也比小时候强多了,小时候擦屁股都找不到一张纸,大便时都得找一块砖头或土坷垃拿到厕所,实在找不到,大便后屁股对着那个墙角一擦就完事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啊!所以家里厕所的墙角上经常落下屎迹斑斑。你别笑话,那个时候是真的没有啊!
那时用的钢笔,也不受使,不是钢笔漏水,就是皮囊漏水,经常要修理,搞得手常常是脏呼呼的,要不就是出水不利,笔尖不好用,需要不断买一个笔尖换一换。后来买了一支“华孚牌”的依金笔,好歹使用了二年。但笔尖也不耐使,用着用着笔迹就变粗了,常常需要修磨或更换笔尖。
考上县“北关中学”(现在叫二中)后,离家就近了,走近道不过300米左右,方便多了。中学期间,增加了两堂晚自习,好歹离家近,三年来从没有间断过。中学的课程增加了英语、化学、生物、几何课程,难度大了,尤其那个化学的方程式,几价健什么的艰湿难懂,比较费力。现在看来几乎一生都没有派上用场。我的英语成绩还是不错的,但也很少用上,现在也都忘光了。
1965年,我迎来中考,是继续上高中?还是考中专?摆在了我的面前,继续上高中,我的家庭条件太差了,我不想让父母勒紧腰带供我上学。当然这些都是我从生活中的体会,父母从来没有让我放弃上学的想法。我也没有给父母商量过,因我做事从来没有依靠的习惯,向来是自己的事自己办。这也许是艰苦条件养成的习惯吧!
那时我确实也没有太大的志向,想一想我还是考一个中专学校好,毕业后找个工作能养家糊口就算了。考不上也就不想再上学了。
我的中考可不像现在的考生,全家劳师动众,条件一切从优,不敢有一点懈怠,真像面临大敌一般。考生也是个个压力巨大,有的到了频临崩溃的边缘。相反我的中考是悄无声息,连父母也不知情,更别提做好吃好喝的了。
中考我没有太大的压力,一是我平时的学习成绩在中上等,不算太差,心里多少有个底。二是因为我做好了考上中专就上,考不上就退学的准备。
那一年的中考,肥乡有有十来个中专的招生名额。分别是:邯郸卫校4人,邯郸农校2人,邯郸合作学校(也就是商业学校)1人,石家庄邮电学校1人,峰峰煤矿学校2人。卫校不错,招生名额又多,比较有把握,但我不想干这一行,不在考虑之列。农校更不想上,因自己就在农村,不想再干这一行。商业学校对我没有吸引力。我最看上的是邮电学校,因自己爱好电学和电子技术,但只有一个名额,班内有一个同学比咱学习成绩好,人家报了,我怕竞争不过就放弃了。就剩下一个峰峰煤矿学校了,那时光听说煤矿挣工资高,煤矿学校是干什么的不知道,心想毕业后还不是到煤点过过泵什么的。那时的想法简直是太幼稚了,一冲动就报了一个煤矿学校。这时父母根本不知情,我的事从来都是我做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