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育德 男
年龄比我大五六岁,个子不高,最多也不过1.65米,圆脸,小嘴,一双有神的大眼睛,见人总是一脸的微笑。
他是直属一连(也就是一个制修车间)载波机制作组的灵魂人物,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矿上的运输机动力载波自动化。
我早就听说过,他装过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在矿上也是小有名气的,他是我最崇拜最敬重的老师,也是我同甘共苦的朋友,他是直属一连载波机制作组的副组长,也是动力载波自动化线路的设计者。
当初矿上集中会战运输机动力载波自动化的时候,我与他最投缘,技术上相比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能设计制作自动化线路的只有我与他,技术问题上能聊到一块的,也是我与他。
他是一个技术上从不甘于现状的人,一个线路已经试验成功了、推广了,他又在探索试验更好更完善的线路,永不满足,永远在路上。
载波自动化系统一开始用的执行元件是继电器,继电器是有触点的,线路已经成型了,他不满足现状,又在攻克无触点,无触点当然比有触点安全的多了,不见火花呀!要知道火花可是瓦斯矿井的大敌啊!
经多次实验,他用上了可控硅做开关,那个时候的可控硅,可是新技术啊!一般人都没有听说过,他就是要用上这新技术。可控硅做开关,那是需要一个触发信号的,怎样触发?用什么线路?他也是几经试验,最后好像用了一个小变压器去触发的。
他不止一次的对自动化线路板进行改造,做出样机,其他制作人员就比葫芦画瓢般的复制。光我知道这个自动化系统,改进的线路,就不下十多次之多,直至定型出售。
那时各矿也都在搞动力载波自动化系统,线路很难统一。但制约推广的是防爆壳问题,那是装载线路板的外壳,没有防爆壳就没办法在矿上大面积的推广,这谁也承担不起这防爆不过关的责任。那时,直属一连好歹做了一个标准的防爆壳,有了合格的入坑手续,所以也得以在全局推广,统一了线路。后来作为新产品,也销往外地,这个载波组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工厂了。
那一年矿上评定技术职称,他理所当然的评上了技师,也算是实至名归了。后来我调回老家,离开煤矿至今已40多年了,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近听矿上有的人说,他已经过世了,实在惋惜啊!
http://ia.51.la/go1?id=%3Ca%20hre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