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教育学习 |
“前置理论”与“预支明天”
.
1000多年前,当爱迪生宣称灯泡可以发光并代替蜡烛时,许多商人大骂他“骗子骗子”。
而今天,当我们发现一根头发丝细的光源,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9卷全部由波士顿转移到巴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怀疑。
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明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已经使人们习惯了新的东西。
200年前,当哥伦布准备探险时,他的身上几乎一文没有,可他对海边的人说:“朋友们,大家一起来造一艘船吧,造了船我们就可以去东方,那里遍地是金子,我们会发一大笔财的。”
人们为他的梦想耀花了眼,全部行动起来,砍树的砍树,削木的削木,砸钉的砸钉,叮叮当当造起了船,然后带了水手踏上了茫茫航海之路。
当然,哥伦布没有到达东方,而是到了南美洲,自然,他也没法兑现给造船人发财金子的诺言。但哥伦布成功了,他用明天蛊惑了人们的愿景,大家怀着希望跟着他。
若干年后,一个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 卢卡斯教授对这种现象做了总结,称做“理性预期”原理。
他说:“当人们预期是无偏的,并且使用了可以获取的全部信息的时候,他们便有了合乎理性的预期。”
是的,人们的许多冒险,包括政治冒险、思想冒险、经济冒险、科学冒险,只要在信息安全、判断清楚的基础上的预期就是理性的,行动就是正确的。
同样,当我们看到消费者剩余是确实存在的,消费者福利是可以实现的,新福利经济是可以拓展的,那我们完全可以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操作,去实现可预期的效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