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镏子戒指,邯郸土语称作“手镏子”。笔者查阅各种词书,对手镏的“镏”字所作的注解:一是“杀”义,二是同繁体的“刘”字,三是“釜”,就是锅,《集韵》:“梁州谓釜曰镏”。这三种解释都与“手镏”的本意沾不上边。那么戒指为何被叫作“手镏”呢?
笔者考证
,“手镏”的本字应该写作“手”。“”(音留),《说文解字》:“,黄金之美者。”的另一个读音为“料”,《集韵》以为同镣(见《中华大字典》)。镣,是金属环,有一种套在脚上的刑具叫脚镣。戒指多是用黄金或白银打造的金属环,因之叫作“手”,或是原叫作“手镣”,因音、意相同而转作“手”当是有可能的。
人们为何要佩戴戒指?对这一习俗的形成有多种解释,但大多数比较认同的起源是始于汉代。当时,皇宫中的嫔妃和宫女,每当月经来潮时就在左手上戴一只银戒指,表示经期在身,不能侍奉君王,以此告知皇帝。可见,那时戴戒指是作为一种信号使用。大约到南北朝以后,戒指才成为男女订婚的信物。唐代以后这种风俗渐为普遍,而现在人们是把戒指当作一种纪念品或装饰物来戴的。
■喝墨水
邯郸土语对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或文化的深浅,往往以喝墨水多少来比喻。对文化高深的人会说他:“这个人可是一肚子墨水。”对那些没多少文化的人,你让他写点东西,他会说:“不行不行,咱肚里没喝多少墨水。”
“喝墨水”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邯郸。建都于邺城的北齐朝廷,为了对不学无术的顽劣学子进行惩罚,曾颁布命令:在考试时凡“成绩滥劣者”,要当众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南朝梁武帝也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书·礼仪志》里也有这样的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一升。这条罚喝墨水的荒唐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不再实行了,但用“喝墨水”的多少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却一直流传下来,至今仍保留在民众的口语中。(李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