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碴
过去,邯郸的农家喂猪,多是将已破碎了的缸或罐等瓷器之底部废物利用来作为食槽,叫作“猪不碴”。同样还有“狗不碴”、“鸡不碴”等。若用它来“和煤”或盛煤则称为“煤不碴”。
对于“不碴”这个方言词由何而来,该用哪两个字来表
音,笔者查考数年而不得其解。近日偶翻黄伯荣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九)《名词的其他语缀》一节,收有山西陵川语的名词语缀“不”,其中,与“不”构成名词的有“不残”,解释为“陶、瓷、铁器碎片尚能盛物者”。推测这“不残”当是取其残物不残尚可利用之意。正与邯郸土语中的“不碴”音相近而义完全相同,所以,可以断定“不碴”即是来源于“不残”无疑。
“不”,是方言中较为常见的“语缀”,“不”字并没有确切的意义,只是一种表音的成份。在邯郸土语中,可听到许多用“不”字作为语缀的词语,如“不箩”,是用柳条编成的长方形容器;“不穗”,是指谷子、高粱等庄稼的穗子,纺线的穗子也叫“不穗”;“左不咧”,是指左撇子;“肚不脐”是指“肚脐”;“一不溜房子”是指一排排的房子;“一不滩”是指地下乱糟糟一片;“不拉”,指用手在物体上从一边摩捋到另一边等。
邯郸土语还将破缸的底部称作“截碴”,猜想也应是由“不残”引申而来的“截残”。
■圪檩
农民耕作时,在田间堆起一条条纵横的田垅,把大田分割成若干条块称之为“畦”,以便于浇水,这种田垅邯郸叫作“土圪檩儿”。
“圪檩”,当是由“脊檩”一词音转而来。“脊”,是屋脊,瓦房顶部为便于雨水畅流而起的高脊。屋脊也叫“屋栋”。《说文解字》:“栋者,极也。”屋之高处谓之“栋”。“栋”在屋内可看到支撑屋脊的梁、檩,所以,屋脊又叫“脊檩”。
农田中的田垅,与隆起的屋脊相似,所以,人们也把田垅借称为“脊檩”,因其音近而又从土,故转为“圪檩”。
邯郸人还把突兀而起的高地称为“圪梁”。“梁”有高意,如“山梁”、“脊梁”、“鼻梁”等都是指其高。邯郸土语中说的“北圪梁的”,即是指北边高高隆起的台地。(李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