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说
华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03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桥坍塌”与“垃圾换门票”

(2013-10-15 19:35:37)
标签:

杂谈

“引桥坍塌”与“垃圾换门票”

 

华说

 

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接连看到两篇报道,都是发生于景区的事件,一大一小,一正一反,相映成趣。

 

先说“大事件”。事件主角是江西庐山西海景区。该景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地处庐山风景名胜区西面,是一处集亚洲最大土坝水库、全国佛教样板丛林、国家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山岳湖泊型特大景区。1013日重阳节当天,景区推出了一项对九江市本地居民免票的 “惠民政策”。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加之恰逢休息日,“免费大餐”引无数市民竞折腰,景区内人满为患。上午10时左右,码头上游客达到高峰值,并出现严重的相互拥挤现象,最终造成上船区通道护栏扭曲和塌陷,导致18名游客擦伤或落水。

 

事故因何发生?庐山西海景区是这样的解释的:发生事故的码头上船区有5条通道,每个通道设计负荷为40人。每个通道安排了两三名安全员维持秩序,为了安全起见,每次只放行15人,“但重阳节当天现场人数实在太多,工作人员引导和劝阻无效,本来一次只能上15人的通道,出现严重超员。当时有100多名游客同时挤上一个上船区通道,造成上船区通道护栏扭曲和塌陷。”

 

相比“引桥坍塌”引来全国上下围观的壮观场面,山东省青岛平度茶山风景区的“垃圾换门票”活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脚色。为了缓解持续上升的客流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今年101日起,景区开始开始全面推行“垃圾换门票”活动:游客在景区内收集一定数量的垃圾,即可向景区工作人员兑换游览门票和许愿带等奖品。游客购票后凭门票可在景区游客中心处领取活动用清洁手套和垃圾袋。进入景区游览途中,随时用垃圾袋收集被丢弃在景区里垃圾。游览完毕后,游客在景区大门游客中心处将所捡垃圾交给景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垃圾类型、垃圾种类进行称重、计算,现场进行费用的评估奖励。

 

换取奖品、门票的标准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捡15-20个烟头就可赠价值50元的门票一张,20个以上可赠送两张,捡塑料瓶、废纸、果皮等达到一定的数量也均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和门票。实践的效果,令主事者颇为满意:“我们的保洁人员十一期间不仅没增加,还少了4个,但景区的环境依然保持得很好”,并 “希望能扩大范围,把这种新的环保旅游方式倡导开来。”

 

在这一南一北景区里发生的一大一小的事情,指涉的主题,便是时下舆论一直在讨论的“文明出游”话题。说起来,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一向自诩为“礼仪之邦”,有关仪礼的典籍汗牛充栋。作为“礼仪之邦”的子民,文明出游这样的区区小事,实在何足挂齿。然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国人出游的不文明举止,竟已千夫所指,名声远播海外,以至有国外的酒店挂出“中国人拒绝入内”之招牌。虽然有《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手把手地教导“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衣着得体,请勿喧哗”之类的文明礼仪ABC,然凡国人聚集之处,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之类的行为必然如影随形,不论中外。真不知“礼仪之邦”之说何据之有。莫不是人有所缺,方知所缺之珍贵。大肆宣扬礼仪,或竞是礼仪稀缺之故?君不见,远在春秋时代,孔老夫子已经愤然曰 “礼失求诸野”了么!

 

话有些远了,言归正传。庐山西海景区的“引桥坍塌”事件,是游客蜂拥而上,不遵守游园秩序的结果,是不文明行为的爆发。平度茶山风景区的“垃圾换门票”活动,则彰显了游客的环保意识,是值得提倡的文明行为。一正一反,可谓速途。然而从经济学上说,却又同归一路。因为这两种行为,都源自同一个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就是经济学最为基本的假设:经济人。这“经济人”是说,这世上的人无一例外地自私自利,无时不刻地在局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在局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定律给出答案:价格(代价)上升,则需求量下降,价格(代价)下降,则需求量上升。藉此,我们可以准确地推断人们在局限条件的行为选择。是的,“引桥坍塌”与“垃圾换门票”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内在的一致性,生物学无法解释,人类学无法解释,哲学无法解释,唯有经济学可以解释。

 

发生“引桥坍塌” 庐山西海景区的门票,平日里100/成人,儿童半价。重阳节当天实施免票政策,对九江当地居民而言,以三口之家计算,省下了250元。相比平时出游,价格下降了,需求量自然随之而起。游客井喷的结果,是最终导致了“引桥坍塌”。而在平度茶山风景区,一张门票价值50元,捡15-20个烟头可以这一门票,意味着随意丢弃垃圾的代价上升了,于是乎景区的垃圾量减少了。也就是说,“引桥坍塌”与“垃圾换门票”事件中的人们的行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合乎逻辑的理性选择。

 

或许是自以为“万物之灵长”罢,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结论,素来为很多人不喜,尤其在中文世界,“私”字当头,没有一个好词,贬意明显。然而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习得,自私终究是人性的底色。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或者蔑视,收获的无一不是悲剧。无知不论,知道而屡屡挑战这一本性者,我不惮恶意地猜测,他大概是想收割超越愚众的优越感。这也是赤裸裸的自私。

没有疑问,免费的大戏在未来还会上演,尤其是慷他人之慨的“免费大餐”还会持续派发,因为主事者既不用自己掏出真金白银,又可以借此收获“关注民生”。这就是“经济人”。 “垃圾换门票”是否持续,则取决于门票和奖品的支出与保洁费用的节省,倘若前者低于后者,则会持续,倘若前者高于后者,终止是必然的。这也是“经济人”。

 

2013/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