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是推荐出来的
(2013-09-22 13:12:49)
标签:
第一口奶奶粉企业竞争垄断品牌杂谈 |
分类: 评论 |
“品牌”不是推荐出来的
(高端奶粉“国家队”风波)
华说
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颇为风光的“洋奶粉”今年似乎“流年不利”,“反垄断”的风波甫定,又摊上“第一口奶”的大事了。中央电视台报道说,为了抢占市场,包括多美滋在内的一些奶粉企业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种奶粉的依赖,从而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
新生婴儿出生后喝的“第一口奶”居然被奶粉企业操控,而且一旦喝了就会 “上瘾”, “非某品牌奶粉不喝”,当真是无奸不商,用心何其歹毒也!群情汹涌不仅是在情理之中,而且是“必须的”。然而,“第一口奶”确乎有如此伟力么?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是,奶粉不含精神活性物质,因此不会产生依赖潜质,自然谈不上“成瘾”。“只要不长期固定地喂食单一品牌奶粉,大多数婴儿都可以在奶粉与母乳间转换。个别婴儿拒绝母乳,更近似于‘小儿挑食’。”自然,这样的答案,会让某些人感到扫兴,因为这显然不够刺激,不够劲爆,但在社会分工日益精密的当下,倘若相信“术业有专攻”,那么,则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尽管其太过平淡,不能夺人耳目。更何况,有意无意地“不求甚解”,原是媒体吸引眼球的一贯手法。
作为行外之人,区区无力也无意在此置喙。在下的兴趣,是因为这件事,忽然想到了不久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垄断”案件。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垄断运动中,合生元等六家奶粉企业被处以了6 .6873亿元的罚款,号称“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理由是这些企业“实施了销售乳粉的价格垄断协议”,“不正当地维持了乳粉的销售高价,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既然这些企业可以牛皮哄哄地操控市场,垄断价格,想涨价就涨价,按理说,在这样的一个“卖方市场”上,它们大可“朝南坐”,坐等着消费者上门,为什么它们还要处心积虑地钻营新生婴儿“第一口奶”?为争夺市场竟至于拼杀到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其竞争之惨烈可见一斑。“第一口奶”现象的存在,岂不是正反证着奶粉市场竞争之激烈!垄断云云,不知世事矣。
然而“洋奶粉”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尤其是在高端奶粉市场上横扫国产奶粉又确乎是一个事实。“洋奶粉”吃香的喝辣的之余,还连年涨价,令许多人为之不爽。借助“反垄断”的名目惩戒一下,自然是大快人心的,虽然那效果也渺茫——“洋奶粉”高价依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则为抗衡“洋奶粉”,工信部钦点五企业组建高端奶粉“国家队”的消息,又令许多人兴奋不已。
那消息说:“为了重塑市场信心,并与外资品牌抗衡,工信部钦点了伊利、蒙牛、飞鹤、完达山、高原之宝这五家企业,通过补贴、政策倾斜等方式,寄希望于他们推出能够获得消费者信任的高端的奶粉品牌。”不过,这一消息在第二天旋即遭到了工信部的否认。工信部的一位官员表示,没有有奶粉“国家队”的概念。但他同时又证实,近期确实将有一些高端奶粉品牌将被扶持并集中推介,至于哪些品牌将入选,主要由乳制品工业协会主导。“是乳制品工业协会,而不是政府部门,市场行为的事,政府部门是不能来做的。”
虽然政府没有直接插手,但谙熟中国国情之人知道,在中国,行业协会向来有“二政府”之说,退休官员转任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亦是常态。由行业协会出面扶持、推介一些国产高端奶粉品牌,在某些意义上确乎有“国家队”的意味,市场传闻倒也并非无稽。
一旦市场上有风吹草动,呼吁政府插手,或者管制,或者扶持的舆论便会不绝于耳。这是数千年专制传统和数十年计划经济的思想遗传,革除不易。是非不论,单说这然则政府或者“二政府”的行业协会的出面扶持、推介,能够打造出所谓抗衡洋奶粉的国产高端奶粉品牌么?当然不可能。倘若政府扶持、推介能够打造出高质量的 “品牌”,则昔日计划经济下,一切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均有政府一手包办(世界上没有比这力度更大的扶持和推介了),中国的“品牌”早已名扬天下了,但现实又如何?最终收获的是一个“短缺经济”,数量都不够,谈什么质量,更遑论品牌了。
实际上,由政府扶持、担保、认证的企业及其产品的质量一般低下。这与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及其产品的质量形成鲜明反差。这里的关键,是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在市场上竞争求生存的企业,别无依傍,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质次价高,市场就会惩罚它,将其淘汰出局;而背靠政府扶持、担保、认证的企业则不同,有了政府信用的背书,往往无需高质量就可生存,因而没有足够动力去提升和维护产品质量。俗话说,“崽卖爷田不心疼”,消费的既然是政府信用,企业也就无所谓了。君记否,死于“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可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
拥有威权的政府尚且如此,行业协会的扶持和推荐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此番工信部及时表态否认参与组建奶粉“国家队”,其实是明智之举。因为一则是无效,二则是累及自身信誉,所谓 “羊肉没吃到,倒惹一身骚”,愚不可及也。这些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意插手市场事务,导致政府信用被企业消费。“市场行为的事,政府部门是不能来做的。”这是明白人的话。
“品牌”是扶持、推介不出来的,它是依靠企业在市场上打拼出来的,是在众多竞争者突围出来的。本土品牌在市场上竞争不过洋奶粉,说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需要本土企业更加努力进取。这些年,国内的消费者一次次地被自命不凡的有识之士教训,“崇洋媚外”啦,“钱多人傻”啦却依然痴心不改。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自诩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有识之士的话是听不得的。优质优价是市场的铁律,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经验,远比有识之士的宏论可靠。
有意思的是,这一面是在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品牌,提升价格,那一面却有企业因为卖高价而被“反垄断”,这可叫企业何去何从,如何是好?
2013/9/22